来源:发布者:时间:2021-08-18
针对当前疫情防控形势和人群流行特征,为进一步指导公众和重点职业人群科学规范佩戴口罩,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对此前的《公众科学戴口罩指引(修订版)》进行更新,8月13日发布了新版《公众和重点职业人群戴口罩指引(2021年8月版)》。新的戴口罩指引有哪些新变化?
“戴口罩指引”新要求: 人员密集的室外场所也需戴口罩
对普通公众来说,除了在密闭场所需要戴口罩外,当处于人员密集的露天广场、剧场和公园等室外场所时,也需要佩戴口罩。另外,我们建议公众家里日常也要备用一些高级别口罩。当家人出现了鼻咽不适、咳嗽、打喷嚏和发热等症状,到医院就诊的时候,需要佩戴更高级别的口罩,保护自己,保护他人,全面防范传播风险。
新版戴口罩指引中,重点职业人群主要涉及境外输入和污染传播高风险岗位、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和公共场所服务人员等三类人群。
•第一类是境外输入和污染传播高风险岗位人员。特别强调境外冷链食品、交通运输相关的工作人员和保洁员、搬运员、司机等岗位要强化防护,工作期间全程佩戴颗粒物防护口罩,防范经物、经环境、经人的传播风险。
•第二类是医疗机构工作人员。除医务人员、直接接触病人或感染者岗位工作人员重点防护以外,接触潜在污染物的人员,比如保洁员、护工、水暖工、化验室工作人员等佩戴颗粒物防护口罩;医院其他工作人员,比如保安、导医等也应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以上防护级别口罩。
•第三类是公共场所服务人员。比如乘务员、警察、快递员等,以前要求佩戴一次性医用口罩,这次修订进行了提级强化,要求其工作期间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以上级别口罩。
口罩新指引提出大家要注意这些问题
口罩的正确使用、储存和清洁是保持其有效性的关键,新的戴口罩指引提出公众日常要注意以下事项:
一是正确佩戴口罩,确保口罩盖住口鼻和下巴,鼻夹要压实;
二是口罩出现脏污、变形、损坏、异味时需及时更换,每个口罩累计佩戴时间不超过8小时;
三是在跨地区公共交通工具上或医院等环境使用过的口罩不建议重复使用;
四是需重复使用的口罩在不使用时宜悬挂于清洁、干燥、通风处;
五是戴口罩期间如出现憋闷、气短等不适,应立即前往空旷通风处摘除口罩;
六是外出要携带备用口罩,存放在原包装袋或干净的存放袋中,避免挤压变形。使用后的废弃口罩归为其他垃圾处理。
预防新冠,口罩如何选?
可以遵循“一查,二看,三闻”的原则。
“一查”:在口罩的外包装上有一个注册证号,大家可以到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网站上去查询这个注册证号,看是否和你购买的口罩品牌规格一一对应。如果没有注册证号,则说明口罩资质不合格,不具备足够的防护能力。
“二看”:用剪刀剪开一只口罩,可以看到中间是有一层叫做熔喷布层。而这层也是决定口罩防护能力很重要的功能层,如果没有,则说明这个口罩不能很好地保护你的健康。
此外,也可以看一看口罩的制作工艺。耳挂是否对称?弹性是否良好?口罩是否有毛刺儿?表面是否平滑?这些都决定了口罩的工艺质量。
“三闻”:合规的口罩应该没有异味,如果闻到口罩有明显的异味,如发酸、发霉,则可能其在生产或储存过程当中出现了质量问题。这样的口罩尽量不要使用。
口罩的防护能力强弱还取决于佩戴方式是否正确。洗净双手,拿出口罩,对折,将对折的金属条中心点贴近鼻梁,佩戴口罩,然后捏紧鼻夹,调整整个口罩和面部的贴合度。如果佩戴口罩的时,发现口罩两侧透气,则说明这个口罩的尺寸不适合,应立即更换。
(本报综合)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