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今日运城>

【追寻河东大地红色印记 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建立党的组织 开展革命活动

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时间:2021-07-01

第一批党员的诞生和第一个党组织的建立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1925年10月,运城籍的进步青年王鸿钧、邓国栋、杨振铎、王占京等人在革命斗争的实践中经受了锻炼和考验,先后在太原加入共青团和中国共产党。他们利用寒暑假回家乡的机会,在运城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点燃革命火种。

1925年冬,崔锄人、王鸿钧、邓国栋等来到运城建党。他们通过山西省立二中学生会、省立二师读书会,组织进步学生宣传大革命形势,宣传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建立“河东旅运青年社”,以联络感情、研究社会科学的名义,组织进步青年阅读《独秀文存》《新青年》《向导》等进步书刊,传播革命思想,培养入党对象,逐步将革命思想传播到运城各中等学校。同时他们介绍位于运城的山西省立第二中学(简称省立二中)的学生祁金兰、王月春、冯彦俊、乔子甲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春,崔锄人、王鸿钧在运城的省立二中指导建立了运城第一个党的组织——中共运城支部,党员4人,祁金兰任书记。

河东特委的成立——首个统一的全区性领导机构

1927年11月,在瞿秋白主持下,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在上海举行扩大会议。由于“左倾”思想的影响,会议号召全党向中心城市进攻,以农村暴动配合城市暴动,企图实现全国总暴动。1928年2月11日,中共山西临时省委在霍州召开扩大会议(史称霍州会议),会议通过关于发动山西省工农暴动问题的决定,将全省划分为7个暴动区,运城地区为其中之一。

1928年6月,中共山西临时省委在夏县堆云洞召开河东党员代表会议,嘉康杰、冯彦俊、范希蠡等20余名党员代表参加会议。会议传达了山西临时省委霍州会议精神,为加强党对运城地区的领导,根据临时省委决定成立中共河东特委。

中共河东特委是运城第一个统一的全区性领导机构,在运城党的发展历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特委成立后,一方面积极着手筹备武装斗争,进行武装暴动的尝试;另一方面在极端艰难的环境下积极组织领导工人、农民和学生运动。在特委的领导下,运城地区党员人数一度发展到119人。

垣曲八路军兵站的设立

1937年年底,八路军总部驻扎太行山,通往延安的交通线要经屯留、潞城、壶关、高平、沁水、晋城、阳城,从垣曲过黄河到河南渑池,再由陇海铁路线到达西安,转赴延安。同时,前方兵员的补充,枪支弹药、粮秣被服的运送,也要由河南渑池渡河运到垣曲,再转送至太行山。因此,垣曲成了连接抗日前线和大后方的咽喉要地。

1938年2月,八路军总部决定在垣曲黄河北岸的关家村设立八路军第二办事处。兵站建立后不久,又在河南渑池县城东关和垣曲县同善镇北垛村设立了两个分站。办事处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和雇用民工,及时运送后方供应前线的作战物资;护送党的干部安全往返于太行山根据地和延安之间;开展统战工作,增进与友军的合作;宣传党的全面抗战方针,扩大共产党和八路军的政治影响;掩护地方党组织开展工作及活动。

从1938年7月至1940年年初兵站撤离,这里一直是陕北中共中央和太行八路军总部联系的重要保障,是前后方物资运输、人员交流的必经之路。

绛县红军游击队——第一支工农武装的建立

绛县红军游击队是运城党组织最早组建的一支具有一定规模、斗争时间较长的革命武装,是土地革命时期山西建立的重要武装之一。

1932年9月,嘉康杰建立中共绛县县委,曹金海任书记,在池崖庙召开了中共绛县县委扩大会议,重点传达中共中央北方局、中共山西省委关于在山西组织兵变,成立红军,创建革命根据地的指示。1934年春,曹金海得知绛县一带来了一批河南药商,他们为了防身,每个人都携带有短枪和刀具。经曹金海耐心细致的工作,将他们教育改造成为一支革命的武装。

1934年4月25日,为了扩大革命影响,绛县县委召开绛县红军游击队成立大会。为筹措活动经费,曹金海毅然将自家的部分房屋、牲口、大车和土地等财产变卖,所得2000多块银元全部交给党组织。

绛县红军游击队成立后,在农村开展打土豪分田地、抗租抗捐等斗争,深受群众欢迎。同时也震惊了山西当局,12月被“围剿”,队伍分散隐蔽,曹金海转移到河南洛阳。

“三打运城”

为了歼灭内线敌人,策应外线作战,解放军于1947年5月至12月,曾3次攻打运城。

5月3日凌晨4时,晋冀鲁豫军区第四纵队第十旅首先向运城北部敌重要据点羊驮寺飞机场发起攻击,占领飞机场。随后第四纵队包围运城,但由于敌人城防坚固、火力强大,第一次攻打运城无果。陈赓服从命令,率第四纵队挺进豫西。

1947年秋,我军第二次攻打运城。经过数日激战,运城外围据点基本肃清。11月13日,胡宗南急调兵增援运城,运城前线指挥部遂决定撤围打援。同时,王震率领的西北野战军第二纵队也奉命投入战斗,打援部队在龙源、柳沟、杜马等地先后歼敌3700余人。

1947年12月17日晚,第三次攻打运城的战役开始。经过7天的外围阵地争夺战,摧毁了敌人四大防御阵地,扫清敌外围据点,把前沿阵地推进到离城垣外壕30米处。24日发起总攻,27日采用坑道爆破法打开城墙缺口。经过激烈巷战,当夜将守敌1.3万余人大部歼灭,28日7时战斗结束,运城解放。

“中条暴动”

1936年春,为策应红军东征,以嘉康杰、金长庚为首的河东中心县委决定在中条山发动武装暴动。

4月16日,嘉康杰召集党员李希文、梁福才、曹金海等人,在夏县中条山区东交口村开会,决定成立晋南红军游击队,发动武装暴动。

4月18日夜,嘉康杰召集原河东游击队员和贫苦农民共50余人,在夏县东交口村举行武装起义,正式宣布晋南红军游击队成立。

游击队组建后,在嘉康杰的指挥下,当夜袭击了驻尉郭镇的五区区公所。4月21日夜,红军晋南游击队以“火洋阵”攻打了驻王家河的夏县二区区公所。游击队以“分粮食,烧契约”为行动口号,在中条山的山庄窝铺开展了斗争土豪劣绅运动,先后斗争了5家较大的地主。红军游击队的影响,波及到闻喜、垣曲、平陆等县,各县县长用夯土封住城门,白天也不敢放行。

红军游击队锻炼了运城党组织,武装斗争在当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抗日战争爆发后,为八路军扩兵和创建中条山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基础。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