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诞生于“五四”时期的蒲坂中学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1-06-22

■宋高立

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为河东大地送来了进步思想。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1919年夏,经山西省政府批准,临晋中学的前身——蒲坂中学诞生了,为蒲州府所属永济、临晋、虞乡、万泉、猗氏、荣河等六县联立,招收六县才俊。学校开始建于蒲州(永济)城东北约十公里的土垣上,故名蒲坂中学。由于地处高垣,饮水困难,蒲坂中学于1920年迁至临晋北关后土庙。蒲坂中学的创立,为运城以西地区广大青年学习深造创设了条件,也成为当时河东培养革命人才的重要基地。

蒲中首任校长谢峻像

蒲坂中学建校初期,按“壬子学制”规定,学制四年,称旧制中学。1922年年底,按“壬戌学制”的要求,改为三年制初级中学。由于校舍、经费及教师条件的限制,学校每年只招一两个班,不超百人。蒲坂中学历时18年,共招学生28个班,毕业了25个班,约1200人。

1925年蒲坂中学毕业证书

在1925年前后,蒲坂中学开设有国语、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历史、地理、植物、动物、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按规定还设有“童子军”课,组织并开展童子军的活动,学习一些军事常识,如旗语、救护、运送器材及操练等;1935年以后,每周还被迫增加一节阎锡山“物劳学说”课。

蒲坂中学规模不大,学校面积约50亩,各类建筑面积2300多平方米。体育场有20多亩,四周遍植桑树,场内设有足球、篮球、排球、网球等场地。东部为学生学习及生活区,有三大排洞式房舍,南为学生学习室,北为寝室;中部为教学区,有教室、理化教室、标本仪器室及音乐专用教室等;西部为校部、教导处。小礼堂可容三四百人,设有条椅;学生伙食,按县分设六个灶。从当时条件看,校舍建筑尚称良好,学校教学设备及设施比较完善。

蒲中办学18年中,历经三任校长。首任校长谢峻,字挺生,清末举人,荣河县周王村(今万荣县荣河镇周王村)人。其人天资聪敏,敦厚朴实,毕业于山西太原优级师范。上任后为学校选址、筹钱、聘师、管理呕心沥血、费尽心力。先行“壬子学制”,1922年改为“壬戌学制”,基本完成了中学教育现代化转变。他识人善用、身体力行,在建校方面精心设计,教师方面精心挑选,组织起一支精良的教师队伍,任职10年,把这所中学办得有声有色,深受蒲州六县广大人民群众的赞扬。

次任校长李泽生,字新河,原万泉县人,少年矢志好学,高小毕业后即从事教育工作,1918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史地系,1919年参加了反帝反封建的“五四”爱国运动。1926年受聘到蒲坂中学执教,1929年被聘任为蒲坂中学校长,历时8年。任职期间他工作勤恳、治学严谨、实事求是、身体力行,身为校长兼代史地课,盛名日益昭彰。他在办学思想上主张革故鼎新,在经济管理上实行财务公开。曾为留住一位名师,他自掏腰包帮其解决困难,一时四方名师竞相应聘,青年学子云集入学。这一时期学校教风纯、学风正,人才济济、泽被六县,呈现一派兴旺发达的繁荣景象。

第三任校长贾业修,原临晋县人,早年毕业于山西省立大学,受河东六县父老重托,出任蒲坂中学校长。其任职时间不长,但思想进步,恪尽职守,治校有方。三任校长均学有专长,皆坚持兼课,形成优良传统,深受学生的赞誉与拥戴。

由于学校领导思想进步,知人善任,一大批知名高校毕业生来校,可谓人才济济,精英荟萃。贾业修校长的语文课、师景涑的数学课、米象超的物理课、贾化南的历史课、谢老师(名字不详)的英语课等均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他们治学严谨,教学扎实,以严治教,深得学生敬佩。

蒲坂中学创建于五四运动时期,学校崇尚爱国民主、立德树人办学理念,提倡自由、科学、民主的进步思想,积极投身革命进步活动,对于国民党及阎锡山的反动统治,深恶痛绝。当时,思想进步的教师,结合教学进行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教育。音、美、体教师董用付,在音乐课上教唱《大路歌》《渔光曲》等许多进步歌曲和革命歌曲,教育学生反对黑暗统治,走光明自由大道,揭露与痛斥帝国主义的侵略,渔霸、地主的压榨剥削,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民主热情。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军侵占东北,国难当头,民族危亡,进步教师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发动学生进行抗日救亡活动。在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日、一致对外的滚滚洪流影响下,李泽生校长教育学生发奋图强,苦学救国,支持学生在社会宣传救亡图存。蒲中进步学生联合临晋城内高小学生组织“学生联合抗日救国会”,开展宣传活动,号召民众团结抗日救国,并在七级、城西等五个行政区召开群众大会,声讨贪官污吏、土豪劣绅,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

1933年前后,蒲坂中学出现学潮。进步学生宣传民主进步思想,反对顽固维护旧的教学制度及传统道德观念,虽然在学潮中几个学生被开除,学潮被压抑扼杀,但这次学潮对旧教育、旧的思想观念是一次有力的挑战和冲击。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侵略者进逼太原,在爱国抗日热潮激励下,蒲坂中学师生组织起来下乡宣传抗日,募捐钱物,支援前线。河津籍学生黄殿琪、杨兴唐等15人组成宣传队,在河津家乡进行演讲、唱救亡歌曲,动员农民及各界人士捐助,共募捐近400元(银圆)汇交前线。1937年冬,日本侵略者占领华北北部,河东危在旦夕,为不误国误人,贾业修率师生出走陕西洋县,坚持在露天场地授课。抗日战争爆发,临晋沦陷,蒲坂中学被迫停办。蒲中房舍遭毁,图书、仪器等教学设备被洗劫一空。蒲中校东设兵营、挖战壕、筑高墙;学校西面至今还有当年日军残杀民众的“万人坑”遗迹,如今已经成为向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红色基地。

蒲坂中学经过18年血与火的洗礼,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栋梁之材和精英,不少学生先后走上救亡图存的革命道路,成了党政军的领导人,为党和国家革命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李雪峰是蒲坂中学第7班学生,山西永济人,早年参加革命,后成为党中央领导人之一。姬鹏飞是蒲坂中学22班学生,临猗东张村人,新中国成立后任过外交部部长、港澳工作办公室主任等。傅作义曾就读于蒲坂中学校长谢峻办的私塾学校,后考上保定军校,成为著名的抗日将领。

蒲坂中学停办后,临晋中学又经历了从“河东道立初中”、“临晋简易师范”、“临(晋)万(泉)联立初级师范”、“临晋县立初中”直到1960年学校复称“临晋中学”的曲折发展历程,虽百年风雨兼程,但教书育人、教育强国的理念不变。1960年学校荣膺国务院授予的先进集体称号,校长董天德赴京参加全国文教群英会,1981年临晋中学被命名为山西省首批重点中学。百年风雨铸辉煌,三晋名校美名扬。

“几多风雨,百年沧桑。蒲坂名校育栋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新一代临中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赓续精神血脉,传承红色基因,秉持“博识、精研、崇学、尚美”的校训,团结一心、开拓创新,正沿着高质量教育发展道路阔步前进。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