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时间:2021-06-15
记者 杨红义 张晓丽
“生逢重五艾叶凝屈子,节序中天蒲根连伍员”——这幅生动形象的长联,是抗日将领、爱国人士傅作义的人生画像。
6月3日,记者一行前往黄河岸边的傅作义故居所在地——临猗县孙吉镇安昌村,追寻英雄足迹,感受先辈人格魅力,弘扬爱国精神。
来到村口,高高矗立的白色石雕“仁义巷”牌楼赫然入目。“仁义巷”如何得名?据介绍,傅作义故居前的这条“仁义巷”,是依据傅氏家族秉承的家风而建。傅作义自家兄弟10人,名字按照“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顺序排列。当时建有牌坊,因年久失修早已倒塌。现在原址上重建,意在传承弘扬儒家仁义精神。
“十三年抗战血浣山河开两先”“北平义举家国情怀贯古今”……“仁义巷”巷口东边的文化广场上,一幅幅墙绘作品,展现了傅作义生平和主要事迹。广场中央,傅作义半身铜铸像静静竖立。这尊铜铸像的尺寸规格十分考究:总高189.5厘米、底座正面宽62.7厘米,寓意傅作义1895年6月27日出生;底座底层高23厘米,寓意他担任水利部部长23年;底座上层高13厘米,寓意他坚持抗战13年;底座侧面宽57.4厘米,寓意他1957年4月曾回家乡;像高74.4厘米,寓意他1974年4月离世;底座中部高79厘米,寓意他享年79岁。
“功勋彪炳千秋史,品德传承万代人。”傅作义故居是一座典型的农家院落,仅1米多宽的大门上方,砖雕“福临”显得古朴素雅。此院由傅作义祖父傅文鼎创建,距今约170年,有北房、西房、南房(含门楼)各两间。傅作义小的时候,随祖父、祖母、父亲、母亲在此生活了十多年。院里的一间西房,是傅作义父母亲的住所,也是他诞生的地方;另一间则是傅家灶房。两间北房,是他祖父祖母的住所和傅家祭祖待客之处。
对傅作义影响最大的人,是他的父亲傅庆泰。傅庆泰年轻时靠在河岸边摆渡、背客渡河维持生计,后借债租船贩运煤炭,家境逐渐殷实,后又开设商号,成为当地富户。傅庆泰为人豁达机智,待亲孝顺,诚实守信,其艰苦创业的精神和朴素节俭的品行,被傅作义尊为楷模。1921年,傅作义升任晋军十团团副兼技术队队长,按照军规,连队以上军官可携带家眷。他风尘仆仆地回到家后,得知父亲在果园劳作,急匆匆地面见父亲,并将刚发来的150元饷银交给父亲,以博得父亲欢心。但父亲并未因此高兴,反而教育他说:“你刚当上军官,咱家现在家境很好,不需要你的钱。如果你用这些钱帮助困难部属,他们就会全身心投入到训练和作战中去。”父亲的话犹如醍醐灌顶,使年轻的傅作义受益匪浅、享用终生。
鉴于傅家父子的扶危济困、大仁大义,学者胡适曾这样称赞:“拿得起牛鞭子,扛得起重担子,创业立家,老子是个敢担当的硬汉子;吃得下菜团子,放得下官架子,铁心抗日,儿子是个有作为的好汉子。”傅作义一生崇尚艰苦奋斗精神,他认为,奋斗为万物之母,奋斗创造是他始终不渝的追求。他创办的《奋斗日报》、奋斗小学、奋斗剧团、奋斗团剧社等“奋斗系列”,以奋斗不息精神鼓励将士和部属,不断开拓进取。
安昌村口,形象逼真的巨幅彩色墙绘“黄河骄子”,是傅作义将军的生动写照,也是这方土地不甘人后的精神写照。安昌村共有9个居民组468户1830人,土地面积8000余亩,其中耕地面积2924亩,滩地约5600余亩。主导产业以莲菜和水稻种植为主,还有果树、小麦、玉米等农作物,人均年收入5600元左右。滩地出租金是村集体经济主要来源。
“作为省、市党史教育基地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示范点,我们村‘将军故里’的影响力与日俱增。目前,依托故居和扎马角、秧歌等民俗文化资源,村里每年接待游客达3万余人次。”安昌村党支部书记师志峰说,“下一步,在产业发展上,村里计划扩大1000亩水地,彻底告别‘靠天吃饭’;建一座600平方米的加工厂,对水稻进行二次加工;利用临猗黄河大桥建成后带来的人气,发展农家乐,多渠道提高村民和集体经济收入。”
师志峰所说的临猗黄河大桥,是我省高速公路网规划“三纵十一横十一环”第十一横(垣曲蒲掌至临猗孙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连接晋、陕两省的12座公路桥梁中投资规模最大、桥梁长度最长的黄河公路大桥,于2019年11月开工建设。
站在安昌村村口往北看,大桥引线工地上,数十米高的机械吊臂起起落落,一座座巨型桥墩拔地而起,昭示着将军故里的美好未来……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