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发布者:时间:2021-05-29
□刘薇
面对教育中的种种,鲜有不焦虑的父母。可就在铺天盖地的讨论里,恰恰少了最主要的声音——我们听不见孩子们怎么说。
近日,成都首档少儿辩论微综艺《我不同意》上线。首期节目主题“父母该不该鸡娃”,3个不同年龄、不同原生家庭的孩子持反方观点,对抗着一位二孩妈妈,交锋之激烈,除去大量实例佐证,亦不乏频出之金句。
将话语权交给孩子,让他们为热点、热爱、平等……一切与他们自己有关的“不同意”而辩,这档节目正试图探索孩子与家长平等交流的可能。当然,这是辩论也是综艺,录制过程中允许家长们帮孩子一起找论点来支持“为什么不该鸡娃”,这同样是个反思的过程。节目播出后,参与辩论的那位二孩妈妈说:“我觉得我没鸡娃,娃说你鸡了;我明明觉得我不啰唆,娃说你就是啰唆。所以,我们眼中的自己跟娃看到的我们不一样。”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觉得孩子什么都不懂,所以不够耐心,也放不下身段去交流。这样的反客为主式养育,只允许孩子在既定的跑道上向前冲。久而久之,家长的期望和孩子对自己的期望之间形成鸿沟。又因为各自的一意孤行,矛盾加剧,心理层面上彼此渐行渐远。因此,哪怕是节目中口若悬河的3个孩子,家中面对父母,学校面对老师,也一样有话不能说、不敢说,少说多做,是他们避免引火上身的不二法宝。
沟通之于教育,并不是新思路,却总被无视,所以让孩子说才成为一档节目。看起来是让娃说,其实更重要的,是让家长听。倘若每个家中,每天都有一场《我不同意》,孩子们的声音才会被听见,他们建立对这个世界认知的方式才会被看见,他们想释放的情绪才有出口。
(《银川晚报》)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