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发布者:时间:2021-05-27
□肖扬
曾拍摄过《大决战》《大转折》《大进军》等经典战争电影的韦廉,在76岁之际,首度将镜头对准毛泽东政治生涯中的特殊时刻——离开红军军事领导岗位、在才溪做调查长达两年多的时间。
1932年,在宁都会议残酷的政治斗争中,毛泽东被撤销红一方面军总政治委员职务,从此离开红军军事领导岗位长达两年多。这是他政治生涯中的第三次起落,也是最大的一次起落。但是,毛泽东内心虽然痛苦,意志并没有消沉,在逆境中坚持调查研究,顽强求索,写下的《才溪乡调查》为中国革命制定正确的政策、促进红军壮大和根据地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
电影《毛泽东在才溪》由毛泽东的女儿李敏担任影片总顾问,韦廉执导,林国良、韦廉编剧,王晖主演。影片不追求宏大的军事场景,而是将镜头对准了毛泽东的内心世界,用小故事来反映大格局,希望呈现出一个更加平民化的毛泽东。
生活积累 用“小事”来丰富影片
韦廉透露,影片中很多感人“小事”,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该片第一编剧林国良,60年来在闽西有丰富的生活积累和创作,他发现了一段史料,讲述的是才溪乡有24个姓氏,但其中孔家的三个男孩都参加红军牺牲了,孔姓没有了,这是非常令人悲痛的,影片也因此展现了毛泽东对于孔家的惦念之情。影片中,毛泽东去看望孔家三位烈士的母亲苦笋嫲时,亲自给苦笋嫲梳头,自己无声地流泪。毛泽东对于才溪人民的深情和恻隐之心由此可见”。
有一场戏讲述毛泽东在老乡家吃饭。面对大碗干饭、红薯和小鱼,他并没有吃,而是把吃糠菜的孩子抱过来让孩子吃。孩子却说:“爷爷说了,就是有一粒米也要留给红军。”这样的情节让影片生动而带着温度。
韦廉表示,重大历史题材如果完全照抄文献、照搬展览,对不起观众,不会有市场;但是抛开历史,胡编乱造,一味地追求感官刺激,也对不起历史,对不起先辈。所以,《毛泽东在才溪》中用儿童团长五羊子要求参军、毛泽东为“衰坑村”改名“发坑村”等有据可查的“小事”来丰富影片。
语言运用 展现湖南普通话
影片中毛泽东的扮演者王晖来自国家话剧院,此前曾在话剧《三湾,那一夜》中成功塑造毛泽东形象。在《毛泽东在才溪》中,他演活了一个个性突出又亲民的毛泽东。
对于领袖在片中应该说普通话还是方言,韦廉导演有自己的“理论”,认为毛泽东在影片中有必要说湖南普通话,“方言用在这里,是一种美学语言,既能让观众听懂,又不失作为湖南人的毛泽东的原汁原味讲话的感觉。王晖虽然是山东人,但发挥了很强的台词功力,对于毛泽东说话时的‘小高音’拿捏得很准”。
韦廉表示,王晖饰演的毛泽东追求的是真实的气魄,而不是故意摆出一种领袖风采,“影片中,‘才溪三莲’中的大刀妹为了救毛泽东而牺牲后,毛泽东心里很难过。他一只脚翘在椅子上那样坐着,然后突然之间大跨步地走了出去。这个姿势和角度可以说是没有‘美’感的,但是却很传神,是一种精准的捕捉”。
韦廉说,自己从来不在片场发脾气,“导演要让演员树立起自信,培养一名演员就是在培养他的自信”。
创作感受“生活上将就、艺术上讲究”
韦廉之前参与拍摄的《大决战》《大转折》等都是战争大片,其中《大进军:大战宁沪杭》调动了一个部队的工兵营来放烟火,拍渡江场面时有500多条船、8000多人,营造了波澜壮阔的“战争奇观”。相比之下,《毛泽东在才溪》是一部小成本影片,没有大的战争场景,但韦廉依然希望呈现出特色,“它是毛泽东梦境里的战争,虚实结合,炸点埋得很近,爆炸的效果不是火光冲天,而是泥块飞溅,是一种区别于现实但又有震撼效果的战争场景”。
为了节约成本,76岁高龄的韦廉导演非常“拼命”:他笑称八一厂多年来的拍片训练是“生活上将就、艺术上讲究”。在重要戏份开拍前,他都要与演员进行细致筹划,以提高效率;他还压缩自己的休息时间,“加班”抢拍镜头——有一个重要场景的拍摄需要驱车5个小时才能到达,他随着剧组凌晨两点就开拔。
(《北京青年报》5.26)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