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发布者:时间:2021-02-09
按月发薪,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不过那时所发的不是现金,而是实物,主要是粮食,称作“禄”。《周礼·天官·大宰》中有“四日禄位”的记载。当时公职人员的俸禄“皆月别给之”。唐代的陆贽说:“三代(夏商周)以食人众寡为差。”这是指当时的禄是按人口多少分配的,相互之间的差距不大。
但到战国时期,禄的分配就有很大悬殊了,譬如:齐国陈仲子的哥哥年中食禄万钟(一钟合六斛四斗),这是厚禄;秦国的范雎曾提到的“斗食”之人,年禄不满一百斛,这是薄禄。
到了汉代,禄改称为“俸”,仍发粮食。按月发放的称为“月俸”,以“石”或“斛”为计算单位,即“汉之月俸,亦月给之”。到东汉殇帝延平年间,才改为“半谷半钱”,月俸改称为“月钱”,并有详细严格的按品位发放月钱的规定。
真正按月俸发放,应始于南朝宋代元嘉末年。据《南史·阮长之传》记载,宋以前,郡邑的“官田禄”,以芒种为断,若在芒种前辞官,则其年禄悉归后任之官。至元嘉末年,才按月分俸。但到唐代,对有些官吏仍以发放实物作为薪俸,称为“职田年米”。
唐代以后,薪俸才逐渐改为全部发放现金。明代中叶,商品经济有了一定发展,官俸才改为薪金,当时称“月费”,继而改为“柴薪银”,薪水即由此演变而来,现一般称作“工资”。
清代官职以“品”论等级,最高为一品官,最低为九品官。每品又有正、从两级,即同现在的正、副职一样,因此,共有九品十八级,武官并同。从一品官起计算,月俸84石米;二品官61石米;三品官35石米;四品官24石米;五品官16石米;六品官10石米;七品官7石米;八品官6.5石米;九品官4.5石米。古时的计量规定是:10斗为1石,每石重120市斤。依次计算。(《贵阳晚报》)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