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发布者:时间:2020-12-10
11月20日晚,由运城市纪委监委,河津市委、市政府主办,河津市纪委监委承办的新编大型廉政历史剧《贤相裴度》,在市区盐湖会堂成功首演,获得各界好评,反响热烈。
12月2日,该剧编剧裴军强接受了记者的专访。他说:“《贤相裴度》的成功首演是对整个剧本的一大肯定,同时,裴度这一形象的塑造彰显了运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廉政基因,也承载了我对裴氏家族家风家训的理解和新时代核心价值观的弘扬。”
▲学习中的裴军强 王棉 摄
□记者 王棉
自幼爱戏 兴趣使然
裴军强对于戏曲的感情,是从小培养起来的。他出生于盐湖区上王乡子谏村,小时候村里每年会办两场庙会,每逢庙会都会有剧团搭台唱戏,他就和家里人去看戏,慢慢地就喜欢上了。
“小时候的梦想就是长大以后唱戏。唱戏对我来说有着很大的吸引力,我对舞台上的人物和演员们的一招一式都非常感兴趣。初中的时候,家里养了一头牛和一头驴,每个周末我都要清理圈里的畜粪。每次干活前我都会提前把录音机打开,干着活儿,听着戏,往往戏还没听完,活就干完了,一点都不觉得累。”裴军强说。
从幼年到现在,长期喜欢戏曲的这段经历,对裴军强来说十分重要。这不仅让他受到了戏曲文化的熏染,更重要的是,传统戏曲文化传递的内涵影响了他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这些戏曲里所蕴含的‘仁义礼智信’‘善恶有报’等充满正能量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深深吸引并影响着我。这也是我后来决定进行戏曲创作的情感基础和依据。我是基于对中国传统戏曲文化深深的情感共鸣进行创作的,所以我的作品都带着我的热爱和感情,每个作品都像是自己的孩子一样。”他说。
“对于戏曲,我喜欢的是它所传达的背后的意义,所以无论是京剧、昆曲,还是越剧、豫剧、黄梅戏、蒲剧等,所有的戏剧剧种我都非常喜欢。”在裴军强眼中,京剧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恢宏;昆曲风格清丽柔婉、细腻抒情,表演载歌载舞、程式严谨;越剧温婉传情、极富浪漫主义色彩;蒲剧音调高亢激昂,音韵优美,长于表现激情……
从喜欢听戏到开始写戏,再到后来把自己笔下的人物一个一个呈现在舞台上,裴军强感慨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最终还是走上了和戏曲有关的道路。看着演员们在舞台上演绎着我创作的剧本,我觉得自己也像在舞台上一样。”
坚持学习 受益匪浅
12月2日,记者见到裴军强的时候,他正在用手机播放前一天参加的戏曲研讨会视频,边看边做笔记。对于他来说,学习是终身受用的事情。
1972年出生的裴军强今年48岁,从1997年毕业参加工作开始,他就一直和文字打交道。“自从参加工作,我就给自己立了个规矩:认真干好本职工作,充分满足个人爱好。这个规矩一直在指导着我的学习和工作,如今也20多年了。”因为一直负责单位材料的相关工作,长时间和文字打交道,裴军强渐渐喜欢上了写作。慢慢地,他想要利用文字表达属于自己的声音,于是开始在工作之余写一些散文。
裴军强说,最开始他只是写一些短小的散文向报刊投稿,时不时还会收到一点稿费,虽然并不多,但对他来说却是莫大的鼓励。后来,他还写过小说、杂文等。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自己一直喜欢的戏曲更能表达自己的思想,而且自己写起来更得心应手,于是他就一头扎进了戏剧创作的道路上。
2007年,裴军强在仔细阅读了程步的《真商鞅》后,结合自己的理解,几经易稿,终于创作出了自己的第一部剧本《大秦长歌》,主要讲述了商鞅在变法过程中,为让“依法治国”成功植入秦国的血液中而不懈努力的故事。
第一部剧本的成功问世,给了裴军强很大的信心。他明白自己有能力写出剧本,于是开始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人物、素材,同时对自己创作中的不足进行弥补,以提高自己的能力,让自己写得更好。
真正创作起来,他发现,有些古人的事迹都是简单的文字描述,想要知道更多、更详尽的史实,就需要查阅大量历史文献。于是,他购买了很多书籍,进行翻阅、查询、标注。不知不觉间,家里的藏书已达几万册。
写剧本时,他还发现,因为自己普通话不好,导致对戏词中的平仄把握不准确。刚开始,他只能求助于女儿,让女儿帮忙把每个字的平仄都标注好,然后再自己斟酌、修改。后来,他开始自己学习,一遍一遍地听戏,遇到感兴趣或者自己把握不了的就记录下来,再向女儿“请教”。
裴军强自豪地说,因为一直学习,他受益匪浅,现在基本可以独立标注平仄了,不需要再向女儿“请教”了。同时,他的文学知识也有了丰富的积累。
每天坚持学习对裴军强来说,已成了他生活的必需。在他的办公室,记者见到他这些年的部分读书笔记,书写认真的笔记本上,还有他用红笔做的标注,正反两面密密麻麻。
除了读书笔记外,裴军强还会记录自己每出剧目每场演出后的观看感受和演出中需要调整之处。这样的笔记也已多达几十本。
采访中,记者一直有一个疑惑,作为盐湖区政府办的一名副主任,日常工作十分繁忙,到底怎么挤出时间来创作呢?裴军强说,每天早上6点他就来到办公室了,利用早上上班前、下午下班后的零散时间,以及节假日、休息日进行创作。十几年如一日,他从未间断。
一戏一格 转化求新
近年来,由中纪委着重挖掘、整理的裴氏家族、司马光家族家规家训家风文化,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广泛影响。在省纪委监委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市纪委监委坚持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思想工作,做实做精后半篇文章,深入挖掘运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廉政基因,先后打造了10余个反映运城籍历史名人廉政史迹的作品。以蒲剧为例,就有《铁汉公薛瑄》《宗臣史家司马光》《公而忘私姚天福》等。
在这种大环境下,2007年,裴军强开始关注运城当地的历史名人、风土人情,以及特定时代背景下的人和事。他在《巡盐御史》中,塑造了不畏权贵、匡扶正义、刚正不阿、情系百姓、清正廉洁的清官范祥一角;在《梁轨治水》中,刻画了梁轨一心一意为民办事、清廉能干、有担当、敢作为的父母官形象;在《贤相裴度》中,将裴度心系百姓、爱国爱民的贤相形象搬上舞台……
为塑造出不同的廉政人物,裴军强一头扎入浩繁的文史典籍中,查阅大量资料,请教专家学者,分析每位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人物自身特点,力争打造出个性鲜明的廉政人物。
裴军强说,历史剧的典型人物是根据其所处的历史时代、历史环境、社会阶层和社会地位,以及各个时期先进思想和理想的不同而产生的,所以千差万别。他们必然受历史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的制约。
具有高贵品质的人物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没有共同之处,我们就无法理解他们、同情他们和学习他们,没有不同之处,他们就显得千篇一律,且不符合历史真实。
“要打造戏剧中的典型化,不仅需要把剧本的主要人物写得富有典型意义,还要把主要的、次要的一切人物,搭配得富有典型意义,把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所构成的情节,安排得富有典型性和戏剧性。”裴军强说。
每一部戏剧创作的背后,编剧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他们细腻笔触的描绘之下,一幅幅人生的图景在舞台上呈现,一个个人物或悲或欢的人生故事也由此展开。
“作为一名编剧,从写剧本开始,心中就要有人物、有舞台、有演员,要做到对这三者了然于胸,才能写出好的剧本。戏曲是在讲故事,却又不是单纯地讲故事,必须要反映现实意义。”裴军强说,戏剧不同于电视剧,戏剧编剧也不同于影视编剧,戏剧是一种舞台艺术,需要在方寸之间呈现时代背景、故事发展、人物性格、矛盾冲突等。
裴军强介绍,一部剧作的成功与否,最要紧的在于人物的设计,首先是正反面人物的对立,这样才能引起矛盾冲突。正反面人物不仅在思想上不同,在外形、脾气和说话方式上都有显著差异。比如一个是粗心大意的,一个是考虑周详的;一个是勇敢的,一个是胆小的;一个是拘谨有礼貌的,一个是自由散漫、随意任性的。
正反面人物性格的对立主要根据主题思想来定,为了突出他们的对立性格,两方面的差别越显著越好。即使他们是同属于一个阶级、一个类型的人物,也得在性格上找出他们之间的显著差别来。有了显著的性格对比,才能产生尖锐的冲突,继而推动事件发展,引起观众的共鸣。
“我在塑造每一位人物的同时,他们也在塑造我。每一部戏的成功对我来说都是一种提高。”裴军强说,只有深入角色、走进角色、成为自己笔下的角色,才能塑造出打动自己的角色,才能感动观众。
截至目前,裴军强已创作完成了16部剧本。接下来,他还将继续创作讲述乡村扎实推进移风易俗的新剧本《红白喜事》,以及描写农村道德重建、文明新乡风形成的新剧本《花落花开》。这些讲述的都是盐湖区本地的故事。
裴军强说,未来他希望自己能够继续创作出既有思想价值又有艺术价值、能经得起考验的、长演不衰的作品。近些年在时代的大背景下,他创作了一批具有“河东元素”的廉政人物,用极具地方色彩的蒲剧,进一步弘扬了新时代的正能量。这种命题式的创作使他体会到:作为编剧,不能回避“命题”,为时代命题而作,为信仰与情怀而歌,是应尽的文化责任。要把命题作品写成艺术作品,这也是他一直以来创作的目标和方向。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