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山西>

【决战完胜 脱贫攻坚】搬出一片新生活

来源:山西日报发布者:时间:2020-08-04

7月20日,榆社县东汇扶贫产业园的扶贫车间内,缝纫机的“哒哒声”不绝于耳,员工们在流水线上紧张忙碌着,企业加足马力满负荷生产。缝纫组组长李艳霞高兴地说:“搬进了楼房,在家门口上了班,旧村的土地流转出去挣租金,搬迁后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李艳霞的感受道出了全省广大搬迁贫困户的心声。

“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启动以来,我省有36.2万贫困人口告别山庄窝铺,搬进了公共设施配套齐全、产业就业措施完善的1502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这些安置点已成为贫困群众稳定脱贫的新起点、走向全面小康的新支点、实现乡村振兴的新亮点。

超常举措,1502个集中安置点建起来

在太行山上,平顺县青行头村的党支部书记郭献中提起以前住在山里的情形,不住地摇头:“山沟里没条像样的村道不说,就连一块儿平整的土地都没有!先别说穷,就是有钱也没地儿盖房子啊!”

我省的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东部太行山干石山区、西部吕梁山黄土残垣沟壑区和晋北高寒冷凉区,这些地方的吃水难、通路难、通电难、入学难、就医难、娶妻难等问题像一条条难以逾越的鸿沟阻隔了现代文明社会的进程。

搬出来,是这些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群众的迫切愿望。

搬出来,也是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超常举措。

山西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根据“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我省要建设1502个集中安置点,总投资约208亿元,规划搬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6.2万,同步搬迁11万人,涉及11个市、71个县。

为此,我省先后出台《“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实施方案》《关于深度贫困自然村整体搬迁的实施意见》《关于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的实施意见》等37个政策文件,针对把谁搬出来、房子如何建、钱从哪里来、用地如何保、质量怎样管等作出硬规定,各地各部门统筹谋划、统筹部署、统筹推进,形成了上下联动、部门协同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格局。

2016年12月,平顺县青行头村另择新址建起移民新村,实现整村搬迁。村里的街巷铺上了柏油,家家户户通了自来水,村里建起了卫生室和文化活动室,村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2017年12月,河曲县神堂峁村完成整村搬迁,实现了年轻人务工增收,中年人就近就业,年老体弱者兜底保障。

2018年3月,大坊城村整村搬迁到了坊城新村,村民告别了土窑洞,住进了砖瓦房,种上了“摇钱草”,靠特色产业致了富。

……

从2016年10月7日,全省首个安置点夏县兴和新村开工建设,到2019年9月30日,全省最后一个安置点竣工。

历经3年,我省深入实施精准方略,逐月逐季推进落实,扶贫、发改、财政等单位齐心协力,施工单位加班加点日夜奋战,1502个易地搬迁安置点如期全部建成,成了黄土地上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六环联动,3350个深度贫困村搬出来

“靠山山倒,靠水水浑。我做梦都想不到,我能从上虎梁搬到后石门新村,住上和城里人一样的房子!”兴县瓦塘镇上虎梁村70岁的阮憨信笑着说。

上虎梁村是我省3350个深度贫困自然村之一。去年,阮老汉和老伴花了8000元,搬进了水、暖、电齐全的移民新房,过上了他们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新生活。

“整村搬迁是解决深度贫困的有效办法。”

我省创新思路和办法,破解“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难题,以3350个深度贫困自然村整村搬迁为重点,采取精准识别对象、新区安置配套、产业就业保障、社区治理跟进、旧村拆除复垦和生态治理修复“六环联动”办法,统筹解决“人、钱、地、房、树、村、稳”七个问题,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效益的统一。

六环联动,同步规划,联动实施,环环紧扣。整村搬迁给群众带来的益处,写在了贫困户的一张张笑脸上,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开始逐步显现。

“点土成金”盘活农村经济。繁峙县金山铺乡新苑村,拆除复垦旧村,新增耕地近60亩,利用易地扶贫搬迁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政策红利,村集体的收入大幅增长。同时将旧村1318亩土地流转给一家企业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村民租金、薪金两不误。搬迁户杨丙义笑开了花:“以前土地是农户吃饭的命根子,现在是我们群众发家致富的聚宝盆。”

“配套服务”提升群众获得感。在清漳河畔,和顺县的刘彩霞去年从义兴镇井子村搬到了县城的康阜小区集中安置点,小区内社区服务中心、幼儿园、卫生室、综合文化场所等配套设施齐全。刘彩霞笑着说:“我在扶贫车间上了班,子女在附近的学校上了学,不出小区就能解决日常生活遇到的各种问题,现在真好。”

“人退绿进”推动生态治理修复。在吕梁山南段,大宁县岭头村的集中安置点,旧宅基地拆除和院落复垦复绿都由村内成立的股份经济联合社实施,实现了人退林进,村退绿进,集体经济破零,贫困群众增收互促双赢。村委会主任闫成平眉开眼笑:“复垦的土地适宜耕种的种上了庄稼,不适宜耕种的全部退耕还林,种上了栾树,12个自然村现在都已绿意盎然。”

目前,我省3350个深度贫困自然村全部实现整村搬迁,大步跨越长期以来公共服务缺失、社会保障水平低下的鸿沟,开始享受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阳光雨露。

后续扶持,36.2万贫困人口小康路上跑起来

要安置更要安心。搬迁群众稳得住,产业就业是关键支撑。

还是那块黄土地,如今盛开着朵朵“致富花”。

6月的塞外,阳光热烈。大同市云州区西坪万亩黄花片区,黄花进入了成熟采摘期,田野里一簇簇黄花孕育着无穷的希望。在大同市志海黄花合作社打工的村民王利开心地说:“今年黄花长势不错,收成肯定差不了,这些天光打工我每天就挣了二三百元了,只要肯劳动就能创造美好的生活。”

在农村安置点,我省依托特色资源优势,配套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发展乡村旅游、文化体验、健康养生等现代新型业态,农村安置区乡村产业蓬勃发展。

昔日军民抗战革命老区,如今贫困群众致富家园。

临县县城湫水万安苑移民安置点配套建设1800平方米的电子产品组件安装扶贫车间,优先安排贫困劳动力就近就业。来自雷家碛乡的搬迁户高改花,参加了县里组织的技能培训,在扶贫车间上了班。

在城镇安置点,我省出台优惠政策,为县城大型安置点配套建设扶贫产业园区,优先安排贫困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鼓励龙头企业对有劳动能力的搬迁贫困家庭实施就业帮扶,鼓励搬迁贫困群众自主择业创业,确保每个贫困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

要安置更要安稳。搬迁群众能融入,社区治理是根本保证。

保德县城的惠民家园安置点,配套设立卫生室、警务室、议事厅、就业信息平台等,新社区实现了搬迁群众办事有地方、议事有组织、纠纷有人管、困难有人帮。保德县居民事务中心主任胡耀说:“搬迁到哪里,支部就建到哪里;移民在哪里,党的组织就覆盖到哪里;困难在哪里,党员干部服务的身影就在哪里。”

从窑洞到楼房、从山村到城镇、从务农到务工,在三晋大地这片黄土地上,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使广大搬迁群众的生活方式得到改变,生产方式得到重构,收入水平得到提高,精神面貌得到提升,36.2万贫困搬迁人口正在全面小康的道路上奋力奔跑。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