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今日运城>

公筷行动,小细节体现大文明

来源:运城晚报发布者:陶登肖 赵茜 寻霄时间:2020-06-19

记者 陶登肖 赵茜 寻霄

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增强了市民的餐饮卫生意识。很多地方都推行使用公筷、公勺,这有利于杜绝唾液在餐桌上传播,从源头上预防病毒、细菌的交叉感染,实现疫情的有效防控。

我市文明办也发出了使用公筷、公勺的倡议。公筷、公勺究竟有没有摆上餐桌?市民对于公筷、公勺接受程度如何?困惑又在哪里?近日,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访了我市多个餐饮机构、防疫专家及街头市民,和大家一起探讨使用公筷、公勺这一话题。

银湖饭店的工作人员在摆放公筷、公勺 赵茜 摄

探访:

愿意使用者较少

“太麻烦”成拒绝高频词

在市区河东东街、凤凰北路和南环西路部分饭店走访时,记者发现,许多老字号和品牌饭店都为消费者准备了公筷、公勺,有条件的还实行了分餐制。但在一些中小型餐馆,公筷、公勺的配备还没有到位。

位于凤凰北路的银湖饭店是一家老字号饭店。在一楼卡座,记者发现,每桌都摆有标着“文明就餐:取公勺 用公筷 病毒消”的提示牌,每桌都放置了公筷、公勺。在3楼的独立包间,餐桌中间同样摆放着公筷、公勺。

据该饭店经理李耀勇介绍,疫情发生以来,饭店严格执行相关要求,食客就餐时保持距离,餐具及时消毒,提示食客使用公筷、公勺,这是为了保证食客安全就餐、文明就餐。

在南环西路的一些小饭店及快餐店,记者看到,饭店门口都贴有使用公筷、公勺的倡议书。但真正做到“桌桌摆公筷、公勺”的饭店屈指可数。在一家面馆内,店主向记者介绍,宣传使用公筷、公勺初期,小店也曾在每个桌子上放有公筷、公勺,但因食客到店里吃碗面居多,摆放的公筷、公勺长久没人用,久而久之,也就撤销了。店主告诉记者,也有两三个好友一起过来的,他就会给那桌单独摆上一副公筷、公勺,但大家也基本不用。

记者随机采访了几名市民,就家庭用餐是否使用公筷、公勺这个话题,大家普遍说不会用,原因是“一家人没必要”“不习惯”“太麻烦”……

高平是一位年轻的妈妈,她知道公筷使用可以减少病毒传播,但她表示只有在外就餐时使用公筷,“在家里若使用公筷,会增加就餐时间,比较麻烦”。

一家人外出就餐,是否会使用公筷、公勺,大家同样给出否定答案。不使用公筷的原因分别为“大家都不用”“不习惯”“亲朋好友没必要”……

只有极少数市民无论在家还是外出就餐,都会选择使用公筷、公勺。“疫情暴发后,好多地方都推行使用公筷、公勺。”市民李雅说,“我不仅在外就餐会使用公筷,在家也会给家人准备公筷。”

热议:

“公筷行动”应像

“饭前洗手”一样自然

在调查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说起公筷、公勺,每一位接受采访的市民都了解,但在就餐时却很难餐餐做到。

“刚开始使用公筷,肯定有人不习惯。”市民解自立说,要推行文明公筷的新风尚,最大的难点就是宣传,只有改变大家的思维,才能改变大家的习惯。

商铺经营人乔圆认为,推行公筷、公勺,应该普及到各个餐厅,长期坚持下去,由饭店提供免费的公筷、公勺,就餐人员自觉使用。“很多餐厅提供的是一次性消毒餐具,而且是收费的。如果公筷、公勺是免费的,既避免浪费,还方便大家就餐。”乔圆说。

公筷、公勺的推行,重在宣传。市民王刚认为,使用公筷、公勺,就像勤洗手、多通风、戴口罩一样,是一种文明习惯,需要加强宣传,就像很多年前宣传饭前洗手、便后冲厕一样,只要大家身在其中,每天耳闻目睹,总有一天能养成习惯。

孙云是北城办御沁园社区主任,疫情期间,她带领社区工作人员,制作张贴了文明公筷宣传板面20余块,并通过小喇叭、社区微信群进行宣传,社区服务中心的爱心食堂,很早就推行了自助餐的就餐方式。她说:“公筷行动要想落地,最重要在于做好公筷使用宣传,让社区居民真正了解使用公筷的好处。”孙云说,目前市区各个社区都在向居民宣传公筷使用,为倡导全民养成卫生文明的用餐习惯打下基础。孙云认为,公筷宣传还需要走进幼儿园,一切好习惯都应该从娃娃抓起。

热心市民王文涛说:“我觉得推行文明公筷势在必行,但这需要文明办加大宣传力度,卫生部门进行疾病科普,市场监管部门在线监督,商家主动担当,市民自觉遵守等,这些环节缺一不可。好的习惯需要长期坚持才能养成。”

专家:

公筷、公勺

能预防和减少病毒传播

市疾控中心副主任陆立星认为,聚餐时不使用公筷、公勺,最大的弊端是传播病原微生物。就餐者的唾液由私筷直接接触饭菜,这些饭菜就很可能沾染上病原微生物,再经由其他人的私筷被送入口中,引起交叉感染,从而增加疾病感染的风险。

“从疾病预防的角度来说,就餐时使用公筷、公勺,对多种肠道传染病的感染能起到预防和减少的作用。”陆立星说,使用公筷、公勺有两个“显而易见”的好处:

一是干净卫生、预防疾病。使用公筷、公勺可以避免共同用餐时,个人使用的餐具接触公共食物,减少对菜品的污染,降低病从口入的风险,特别是降低胃幽门螺杆菌、甲肝病毒等食源性病原体的传播。疫情期间,避免混用餐具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病毒传播的风险。

二是减少浪费、文明餐饮。使用公筷、公勺可帮助大家养成定量取餐、按需进食的习惯。在外用餐没有吃完的,大家可以放心打包回家。减少浪费的同时,还培养了人们环保、节约的良好风尚。

“无论是杜绝病从口入、保护家人健康,还是倡导餐饮文明,使用公筷、公勺都很有必要。”陆立星说,新冠疫情对于改变传统的中式共餐习惯,是一次加强引导的契机,通过每个人坚持不懈的努力,让采用分餐制和使用公筷、公勺,成为代代相传的健康生活方式。

市中心医院健康教育科主任赵燕霞说:“比如,能诱发胃癌的幽门螺旋杆菌就存在于感染者的牙菌斑和唾液中,在不分餐的情况下,筷子很可能成为病菌的传播媒介。”

数据显示,成人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率高达60%。聚餐时,大家用私筷同吃一盘菜,只要一个人体内有幽门螺旋杆菌,就可能传染给其他人,这也是不少家庭“一人得病,全家感染”的重要原因。

除了幽门螺旋杆菌,感冒病毒、甲肝病毒等也会因此传播。世卫组织统计数据表明,唾液是疾病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很多疾病都是在互相夹菜、公私筷不分中传播蔓延的。

“杭州疾控专家做了个实验,测试使用公筷和不使用公筷用餐后的细菌对比。实验结果显示,非公筷组菌落总数,全部高于公筷组菌落总数,最大相差250倍。”赵燕霞说,如果不使用公筷,一方面会把自身口鼻腔携带的细菌通过筷子传到菜上;另一方面会导致不同菜品本身携带细菌的交叉污染。

希望:

出台地方规定

推广使用公筷、公勺

饮食习惯的改变,不是一两天的事情,是一个缓慢渐进的过程。

“在家吃饭时,可以把做好的饭菜直接分装到家庭成员各自专属的餐具中。在外就餐时,则应主动要求店家配备公筷、公勺。”赵燕霞认为,应发布新的餐饮服务指引,出台《公筷公勺使用规范》地方标准,规范餐饮单位提供公筷、公勺服务标准和操作流程,指导餐饮单位提高食品安全水平,为消费者打造安全放心的就餐环境。

“出台地方标准,其实就是发挥这个标准的柔性制约作用。餐饮饭店操作时容易,市民也方便接受。”赵燕霞说。

通过宣传动员、倡议承诺、标准引领、教育普及、督导检查、开展健康常识讲座等形式,不断引导市民摒弃陋习,树立健康理念,自觉使用公筷、公勺用餐,防范和减少用餐中交叉感染及食源性疾病传播,提高公共卫生水平。

“我们要引导餐饮服务单位主动为消费者提供公筷、公勺服务,并通过一些文明家庭的示范作用,倡导文明用餐新风尚。”陆立星说,使用公筷、公勺,对于减少入口疾病的传播具有积极的作用,推广使用公筷公勺,重点在于餐桌卫生意识和就餐习惯的转变。

采访中,市民建议市市场监管局、市文明办、市商务局等部门,联合对餐饮单位进行文明健康提示、提供公筷公勺等专项检查,促进餐饮行业健康发展。努力营造公筷公勺人人知晓、人人使用的良好氛围,倡导文明用餐新风尚。‍

推广使用公筷、公勺,不仅是守护自己的健康,也是对他人健康的尊重和关爱。我们应该养成健康卫生的餐饮习惯。餐桌上多一双公筷、多一个公勺,健康就多了一道保障,安全就多了一份守护。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