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喜县张樊村编印村史《千古张樊》
本报讯(记者 郭瑞倩 实习生 续思颖)10月30日,在闻喜县郭家庄镇张樊村文化广场,“《千古张樊》座谈会暨授牌仪式”在此隆重举行。来自运城市、闻喜县的多位代表、文史专家与张樊村村民代表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部村史新著的问世。
张樊村位于稷王山南麓的闻喜县郭家庄镇西北角,由张樊、石键、王家庄、郑家庄四个自然村庄组成。以村内一口宋代古钟为证,张樊村历史可明确追溯至宋代,迄今已逾千年。这里是农耕文明发祥地之一,有仰韶文化遗址、姜嫄墓(庙)遗迹、西沟井神庙等。村里曾有39座庙宇,现存“关帝庙碑”等记载庙宇情况的碑刻。
2022年,张樊村集合了全村近200件散佚古石刻精华,精选了60余幅拓片,建起了“碑碣遗珍”展馆,两个展厅总面积80多平方米。这些石刻涵盖了乡规民约碑、宗祠碑、墓志碑等多种类型,清晰讲述了脚下这方土地的厚重历史、民风习俗以及文化传统。
“碑碣遗珍”展馆策划者之一陈玉琪,在进一步收集、整理、研究中,发现张樊村不仅有碑碣遗存,还有其他历史遗址、红色文化等,为了深入挖掘乡土文化,用文字形式将其记录下来,他与张引太等人,共同编撰《千古张樊》村史。
守乡土根脉,铸时代精魂。作为承载村庄记忆的文化工程,《千古张樊》的编撰历时数年,陈玉琪带领团队踏遍张樊村的每一寸土地,从口述回忆中打捞历史碎片,从碑刻中考证发展脉络。这种“抢救式”的挖掘与记录,最终汇聚成了这部兼具严谨史料价值与深厚乡土温度的著作。
全书以时间为轴,以文化传承为核心脉络,构建起张樊村的立体历史图景。张樊村的建村渊源在书中得到清晰呈现,从农耕文明的早期萌芽,到社会变迁的时代足迹,每一个关键节点都有翔实记录。书中不仅收录了张樊村在农耕文明、民俗传承、红色基因等方面的珍贵史料,还特别记载了山楂种植等特色产业的发展历程,收录了村庄人才辈出的鲜活案例,印证了其“文化发达,人才济济”的历史底蕴,串联成了一轴波澜壮阔的乡村文明长卷。
村志、村史是民族历史的微观缩影,《千古张樊》的成功编修,不仅让张樊村的“根”与“魂”有了永恒的文字载体,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乡土社会中的生动实践。座谈会上,各位代表对《千古张樊》的编印给予了高度评价。闻喜县人大常委会原主任史炳仁说:“写村志、村史就是记载历史,传承历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原河东博物馆馆长杨明珠表示,要以本书为载体,挖掘张樊村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推动文化传播与乡村经济的发展。
此外,运城市档案馆向张樊村赠授“历史档案研学基地”牌匾。闻喜县委老干部局,县教体局、文保中心、关工委、诗联学会等为张樊村赠授“闻喜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地”等牌匾。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