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聚焦秸秆生态产业化之路
秸秆变身农业“新资源”
金秋时节,河东大地的玉米田褪去翠绿、染上金黄。在抢抓农时、与多雨天气抢收的紧张节奏中,玉米秸秆的合理处置同样牵动着大家关注的目光。
农作物秸秆处置曾是困扰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的难题。焚烧污染空气,随意丢弃又浪费资源,如何让这一“田间废弃物”变废为宝?
近年来,我市立足农业大市实际,以秸秆综合利用“五化”为抓手,从科学还田到多元转化,从体系建设到技术攻关,探索出一条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路径。田间地头的农机轰鸣、养殖场里的青贮发酵、合作社内的打包外销、乡野路上的农户自运,共同勾勒出运城秸秆资源化利用的生动图景。

科学还田夯基础
10月29日,在盐湖区解州镇曲村的一块玉米地里,土壤尚带着几分湿润,一台深翻机正在有条不紊地作业,将已粉碎的玉米秸秆翻埋至土壤下30厘米处,翻耕后的土地呈现深褐色,透着勃勃生机。
“这是秸秆‘五化’利用中的科学还田模式,也就是肥料化利用。我们会充分考量整地、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控以及农民的实施意愿等因素,分区域、分作物推广这种深耕翻埋技术。”盐湖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同一时间,稷山县蔡村乡郝壁村甜甜种植家庭农场的玉米地里,另一番忙碌景象也在上演——玉米茎穗兼收机穿梭其间,驶过之处,玉米棒子与秸秆被精准分离并收入不同舱体,茎穗兼收机上空,粉碎的秸秆如漫天蝴蝶般轻盈飘落。
作为拥有580多亩地的种粮大户,甜甜种植家庭农场在2022年至2023年间先后购置了4台茎穗兼收机。农场主李甜甜表示,今年农场的玉米已收割近半,受土壤湿度大的影响,为避免机器陷困,秸秆根部暂留田间,不过无须单独深翻,待种植冬小麦时,通过旋耕播种机即可直接翻埋。
“我们给周边农户提供免费收玉米服务,今年已服务了200多亩地,玉米归农户所有,秸秆则由我们回收卖给养殖场。”据李甜甜介绍,一台玉米茎穗兼收机单日可收割80亩,去年农场共回收秸秆3000吨,今年目前为止已收了1500吨。跟去年不一样的是,今年很多农户积极响应农业农村部门号召,都把自家地里的秸秆送到农场,所以到玉米收获季结束,农场的秸秆回收量可能突破5000吨。
为系统性推进秸秆处置利用,我市专门出台《运城市中心城区周边及汾河谷地秸秆处置利用工作方案》,以秸秆综合利用“五化”(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原料化)为核心原则,全面铺开相关工作。
方案明确了重点覆盖区域:中心城区周边包括盐湖区全域,以及永济市虞乡镇、卿头镇,临猗县楚侯乡、牛杜镇,夏县水头镇、裴介镇、庙前镇;汾河谷地则涉及闻喜县、新绛县、稷山县、河津市、万荣县等县(市)全域。
同时,方案设定了清晰的阶段性目标:今年,实现中心城区周边区域玉米秸秆离田率100%;汾河谷地区域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5%以上。通过这一目标的达成,将有效遏制秸秆焚烧现象,持续改善大气环境质量,还能充分挖掘秸秆资源价值,为农业绿色循环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饲料利用成主力
10月29日上午,在位于稷山县翟店镇寺庄村的山西省育丰黄牛养殖股份有限公司,近400头肉牛正低头惬意进食,饲料槽内的混合饲料散发着自然的清香。不远处的一座青贮池内,铲车正挥舞着铲斗,将刚从周边村庄运回来的玉米秸秆反复摊平、压实,每一次碾压都力求排出空气,为后续发酵筑牢基础。
“秸秆青贮的关键就在于‘实’,压得越密实,发酵效果越好,做成的饲料营养也更足。”育丰黄牛养殖公司工作人员曹福江一边盯着铲车作业,一边介绍道,目前公司已从周边几个村收储秸秆1000多吨,公司现有5座池子,全部装满能储存1万吨秸秆,现阶段已有一座池子完成储料。
作为2008年就成立的专业肉牛养殖企业,该公司近400头牛一年的饲料需求量达4000吨,这些回收的秸秆经过科学发酵后,不仅成为肉牛最主要的“口粮”,剩余部分还销往陕西等地的养殖场,为企业额外增加了一笔可观收益。
类似的场景同样出现在新绛县窑儿村会琴养殖场。青贮池里铲车来回穿梭压实秸秆,机器的轰鸣声中,工作人员孙高军算了一笔账:“我们单个青贮池能存700多吨秸秆,场里有100多头牛,这3座池子的储料量完全能满足一年的饲料需求。”他提到,前段时间受持续降雨影响,土壤湿度过大导致农机无法进地收储,昨天才正式启动秸秆回收,目前每天能收七八十车,每车约1吨,收储进度正稳步推进。
“秸秆饲料化利用,核心是通过黄(青)贮、颗粒、膨化、微贮等成熟技术,实现秸秆的转化增值。”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解释道,我市正积极鼓励养殖企业和养殖户主动参与秸秆收储,尤其在重点区域内,着力推动养殖主体实现秸秆饲料的足额储备,既解决了养殖饲料供应问题,降低养殖成本,又消化了田间秸秆。
从稷山育丰黄牛养殖公司的“自产+外销”模式,到新绛会琴养殖场的“按需储备”模式,饲料化利用已成为运城秸秆处置的重要路径。为进一步扩面提质,当地不仅通过技术培训提升养殖户秸秆处理水平,还搭建产销对接平台,为富余饲料拓宽销路。这种“就地转化+就近消化”的模式,既让秸秆摆脱了“废弃物”的标签,更成为连接种植端与养殖端的纽带,为农业循环发展注入了持续动力。

利用路径再拓宽
在稷山县飞云秸秆综合利用专业合作社秸秆加工车间,玉米芯与粉碎后的玉米秸秆堆成了两座“小山”。车间外,周边农户的近百辆农用三轮车排着长队,源源不断地将秸秆运到这里。
“合作社收一斤秸秆给5分钱,我今天已经拉了5车了,一车能挣50块钱,一天跑10车就能挣五六百。”稷峰镇马家巷村村民马建丰一边说着,一边将秸秆送入粉碎机。
加工车间里,机器轰鸣,粉碎机、打包机不停运转,1分钟就能打好一个1吨左右的饲料包,叉车与夹包机穿梭其间,将打包好的饲料整齐码放。
合作社理事长马晓飞介绍,这些饲料将销往方圆300公里内的各类养殖场。合作社现在每天能收储100吨至300吨秸秆,周边村民送秸秆的积极性很高。今年秋收期间雨水较多,农业农村部门推出的农户送秸秆上门倡议非常好,切实解决了多方难题:既为农户增添了收入来源,又助力合作社提升了运营效益,更有效避免了田间秸秆的闲置浪费。
秸秆高效利用离不开明确的目标导向。根据规划,今年汾河谷地重点县(市)秸秆饲料化利用量将稳步提升。其中,新绛县、稷山县均达13万吨,河津市7万吨,万荣县、闻喜县各8万吨;中心城区周边的盐湖区收储量需超5.2万吨,永济市10万吨以上,夏县6万吨以上,临猗县4万吨以上。

养殖饲料储备与外销也设定了清晰目标,如盐湖区养殖主体储备量14.76万吨、域外销售3万吨,永济市储备10万吨、外销5万吨,稷山县、河津市域外销量目标分别达4万吨、3万吨。不过目前我市虽与市外企业签订了22.5万吨的外销合同,却受雨水天气影响面临本地供给不足的难题,成为当前推进工作的重点突破方向。
为破解瓶颈,我市从多维度夯实保障体系。在离田能力提升上,统筹农机资源通过跨区调动、域外合作保障重点区域作业。同时,出台政策鼓励购置适配设备,支持群众自行收割送运。作业标准也进一步细化:因地制宜规范农机留茬高度,玉米秸秆粉碎长度控制在5厘米左右,严格农机手操作流程,减少地面秸秆存量。
村级收储网络的健全是关键支撑。我市按种植面积、运输半径科学设点,玉米种植大村至少配备1个收储站,站点需远离居民区、高压线及易燃易爆场所,并配备打捆、装卸设备。同时,安排专人管理,做好安全生产与收储转运台账记录,确保秸秆收得拢、存得好。目前,全市已设秸秆收储站点601个。
在产业链培育与技术创新上,汾河谷地区域重点优化农机装备,鼓励购置茎穗兼收机、打捆机等设备;培育“收储运加销”全链条市场主体,对年外销2万吨以上的主体优先纳入市级激励项目。
“我们正探索其他农作物的秸秆饲料化利用研究,同时联合科研院校攻关还田机械优化,推广颗粒饲料等高端利用技术。”市农业农村局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站站长闫晓强表示,下一步将不断完善秸秆“收储运销”体系建设,以技术升级与标准规范破解供给难题,推动秸秆利用提质增效,助力生态产业化发展落地见效。
(本报记者 范 娜)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