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季,预防要趁早
头痛发烧、喉咙痛、肩膀痛、腰背痛、全身酸痛……最近的朋友圈里充斥着各种“中招”体验,似乎是冬天悄悄按下了“感冒模式”的启动键!
10月26日,在中心城区新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预防接种门诊,前来咨询、接种的市民络绎不绝,老人、儿童等重点人群成为接种的主力军。一大早,市民张蕊早早地就来到了接种点,今年已是她和孩子接种流感疫苗的第五年。
近期,全市多地气温骤降,呼吸道传染病进入高发季节。国家流感中心最新监测数据显示,我国多个省份流感活动呈现上升趋势,部分地区甲型H3N2流感病毒检测阳性率有所增加。面对这一季节性病毒威胁,人们应当注意什么、如何科学应对?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防控部部长赵俊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示,随着气温持续走低,今年流感流行季到来,公众应尽早接种疫苗、做好日常防护,筑牢健康屏障。
今年毒株有变化
在市妇幼儿童保健院,一名9岁女童正在输液。她10月19日开始出现发烧、咳嗽和喉咙痛,10月21日到医院急诊室求医,她的鼻咽拭子样本经化验后,证实为甲型流感呈阳性反应,临床诊断为甲型流感,留院治疗,目前情况稳定。
“秋冬季是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季节,容易在群体间传播流行,影响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赵俊霞说,根据中国疾控中心最新流感监测周报显示,目前我国北方省份流感活动已呈现明显上升态势。今年流行毒株与去年不同,去年主导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已经被今年的甲型H3N2流感病毒取代。
赵俊霞分析,今年流感季提前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今年秋季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为流感病毒提供了更适宜的生存环境,延长了病毒存活时间。另一方面,换季期间人体免疫力降低,部分人群叠加过敏性鼻炎导致的鼻黏膜受损,进一步降低了对病毒的抵抗力,增加了感染的风险。
她还介绍,这两年的流行毒株虽然不同,但都属于甲型流感。H1N1和H3N2的临床表现相近,根据个体不同,可能会出现高热、咳嗽、咽痛、流涕、肌肉酸痛等表现,大家无须恐慌。
“每到流感季节,总有人问:我年轻是不是就不容易得流感?多吃点维生素C能预防流感吗?流感疫苗需要每年都打?”赵俊霞说,关于流感的认识和防护,许多人仍存在一些误区。这些误区不仅影响个人的健康,还可能对公共卫生安全造成隐患。她列举了人们容易陷入的一些常见流感误区,提醒大家避坑。
流感就是普通感冒。流感和普通感冒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疾病。普通感冒通常由鼻病毒、腺病毒等引起,症状较轻,传染性较弱。而流感则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强,症状严重,包括高热、头痛、肌肉酸痛、乏力等全身症状,且易引发并发症,如肺炎、心肌炎等,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尤其是老人、儿童、孕妇和慢性病患者等高危人群,流感可能带来更严重的后果。
流感好了就不会再得。流感病毒有多种类型和亚型,感染一种流感病毒后获得的免疫力对其他类型的病毒无效。而且,流感病毒容易变异,即使曾经感染过某种流感病毒,也可能再次感染新的变种。因此,每年接种流感疫苗和做好日常防护非常重要。
戴口罩没有用。戴口罩是预防流感的重要措施之一。流感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戴口罩可以有效阻挡飞沫,减少病毒传播的风险。特别是在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戴口罩是保护自己和他人的重要手段。
发热的流感患者才有传染性。流感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都具有传染性。流感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如打喷嚏、咳嗽等,也可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传播。因此,即使不发热,流感患者也可能传播病毒。
流感疫苗没有用。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虽然流感病毒容易变异,但每年世界卫生组织(WHO)都会根据流行趋势推荐适合的疫苗株,疫苗能够显著降低感染率和并发症的发生。即使接种后仍感染流感,症状通常也会较轻,恢复更快。
年轻人身体好不易得流感。不少人认为“只有老年人和小孩才容易得流感”,自己年轻、免疫力强,没必要担心。事实上,所有年龄段人群都可能感染流感病毒。年轻人虽然大多能自愈,但他们往往是“传播者”,可将病毒带回家,传染给老年人和孩子。
每年流感季节,都有健康年轻人因重症流感而入院治疗,甚至出现心肌炎、爆发性肺炎等严重并发症。因此,防流感不是老年人的事,而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得了流感吃点抗生素就好。流感是病毒感染,而抗生素主要针对细菌。抗生素不仅对流感病毒无效,还可能引起耐药性、肠道菌群紊乱、过敏反应等副作用。只有在医生判断出现继发性细菌感染(如肺炎、鼻窦炎、中耳炎等)时,才可能联合使用抗菌药物。盲目自行用药,不仅浪费钱,还可能掩盖病情、延误治疗。因此,流感治疗应以抗病毒药物和对症支持治疗为主,而不是“抗生素万能论”。
打了流感疫苗就无忧了。流感疫苗虽然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但并不能100%保证接种疫苗后就不患流感。疫苗的保护效果受多种因素影响,如疫苗毒株与流行毒株不匹配、疫苗效力下降等。因此,即使接种了疫苗,仍需注意防范流感。不过,只要接种了疫苗,即使得了流感,疾病严重程度一般也会较轻。
并发症不容小觑
25岁的小周,工作强度高,不喜爱运动,还常熬夜。最近身体感觉乏力、肌肉酸痛、低热、咳嗽等症状,几天后病情加重,高烧40℃、咳嗽加剧、呼吸急促、胸痛、血氧饱和度低至75%。经详细检查,小周被确诊为重症流感合并肺炎,进而引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幸运的是小周及时就医,医生诊断明确,积极治疗后病情稳定。
“秋冬季是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季节,尽管流感正式名称为‘流行性感冒’,但不少人因名称中的‘感冒’的字面意思而误以为只是普通感冒在流行,从而放松警惕。”赵俊霞介绍道,事实上,流感绝非小病,可能引发严重并发症,尤其对高风险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孕妇及慢性病患者更为严重,甚至危及生命。大多数情况下,流感会自行好转,但有些患者可能会出现肺炎、脑膜炎、心肌炎等严重并发症。赵俊霞介绍了流行性感冒如不及时治疗可引发的发症:
肺炎。细菌性肺炎,流感后常见的继发感染,症状包括高热、咳嗽、胸痛、呼吸困难等;病毒性肺炎,由流感病毒直接引起,病情较重,可能导致呼吸衰竭。
心肌炎和心包炎。流感病毒可能引发心脏炎症,表现为胸痛、心悸、呼吸困难等,严重时可导致心力衰竭。
中耳炎。儿童常见,表现为耳痛、发热、听力下降等。
脑炎和脑膜炎。流感病毒可能侵袭中枢神经系统,引发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
肌炎和横纹肌溶解。流感可能导致肌肉炎症,表现为肌肉疼痛、无力,严重时可能引发肾功能衰竭。
慢性疾病加重。流感可能加重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炎(COPD)、糖尿病等慢性病,增加住院和死亡风险。
记者了解到,流感可视为自限性疾病,轻症患者可自愈。但赵俊霞建议,一旦出现疑似流感症状,不要自行服用流感特效药和退烧药。她说:“发热可能由多种病因引起,盲目用药可能掩盖真实病情,建议及时到医院明确诊断。”
提早防护很重要
“老大那个时候得过甲流,就觉得打上疫苗的话,可能会更好一点儿。年年打,打了五六年了,挺管用。”市民侯娟说,“两个孩子都带着来,一个孩子打了一针,反正我们自己也都打。”
在多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现,除了儿童接种群体,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也主动加入流感疫苗接种队伍,用科学方式抵御流感风险。77岁的市民薛庆德在去年接种了流感疫苗后,听说今年流感毒株有变化,就赶紧来进行了接种。“年龄大了接种流感疫苗,对预防感冒有很大的作用。我去年打了一次,今年再来打一针,它的好处就是少感冒,如果感冒了能够减轻症状,我感觉很好。”薛庆德说道。
“预防流感需要从接种疫苗、日常习惯、环境卫生、健康管理等多方面入手。”赵俊霞说,面对流感,预防总是胜于治疗。一些有效的预防措施,就可以帮助降低感染风险。
优先接种疫苗。“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流感病毒的传播具有季节性,所以每年流感高峰出现的时间不一样。”赵俊霞告诉记者,目前全市流感疫苗储备充足,正值流感季,为达到良好的预防效果,建议市民们尽早接种,在流感高峰期来临前形成有效保护免疫屏障。“流感作为季节性呼吸道传染病,对全人群均有健康威胁。除‘一老一小’等重点人群外,各年龄层市民也应积极参与接种。”赵俊霞说。
记者了解到,目前市面上有多种流感疫苗,包括流感病毒灭活(裂解)疫苗(三价/四价,注射)、流感病毒灭活(亚单位)疫苗(三价/四价,注射)、流感病毒减毒活疫苗(三价,鼻喷)。
赵俊霞说,无须纠结该打哪种疫苗。“不同的流感疫苗,区别在于制作工艺和价格。相同之处在于都能预防今年大概率流行的毒株H3N2。”
有人担心家中老人长期患有慢性病,不适合接种疫苗。赵俊霞解释,在稳定期内的慢性病患者,更应该接种流感疫苗,避免感染流感病毒后引起更严重的病症;若市民患有重大疾病、免疫缺陷或者说明书中规定不适宜接种的人群,则不建议接种。
另外,接种疫苗后,并不意味着绝无被感染的可能。“疫苗的防护力不是百分之百,但它能大幅降低感染风险,即便不幸中招,也能让症状轻一些,至少可以预防大部分重症的发生。”赵俊霞说,“流感疫苗只能预防由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发烧、感冒等症状,有市民认为只要接种流感疫苗,就不会发烧感冒了,这是一个误区,需要厘清。”
做好个人卫生。双手是病毒的“搬运工”,勤洗手比吃一堆保健品更能防病。外出回家后需及时洗手,保持手部清洁;日常还应注意咳嗽礼仪,避免飞沫传播;衣物、被褥等可定期暴晒,阳光中的紫外线有杀菌作用,或用热水清洗。
科学佩戴口罩。流感病毒主要靠飞沫传播,咳嗽、打喷嚏、说话时就能把病毒喷出去。因此,前往人群密集场所时,如公共交通、医院、商场等,建议规范佩戴口罩,降低感染风险。
保持通风换气。在做好保暖的前提下,加强室内通风换气是避免交叉感染的重要手段。每日开窗通风至少2次—3次,每次通风时间建议不少于半小时,减少室内病毒滋生。
保证充足睡眠。熬夜最伤正气,长期睡眠不足,免疫力下降,感冒、流感、口腔溃疡、带状疱疹都会找上门。
保证营养均衡。保持规律饮食并保证营养均衡,通过增强自身免疫力抵御病毒侵袭。可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橙子、猕猴桃),增加免疫力;生姜、大蒜、葱白有一定的抗病毒作用,炖汤时加点;少吃油腻、辛辣、生冷的食物,会给身体添乱。
随着秋冬呼吸道传染病高发期来临,专家呼吁公众增强防病意识,科学、理性应对,共同守护呼吸道健康。
(本报记者 魏 濛)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