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新声润民心

——河东说唱道情公益性演出小记

听一段河东说唱道情……  景斌 摄

10月14日午后,因为河东说唱道情公益性演出的举行,运城购物中心楼前广场比往日热闹许多。

现场,没有炫目的霓虹,也没有喧嚣的电子乐,只有一方简单的舞台和一群怀着赤诚之心的表演者。

舞蹈《爱在山水间》拉开演出序幕。很快,购物的市民、闲逛的游人、带着孩子的老人,都被吸引。他们或驻足凝望,或寻个台阶坐下,或抱着胳膊站在人群外围,目光都不约而同地投向那方舞台。

这场景,不像是一场严格意义上的剧场演出,更像是一次久违的、发生在城市中心的“文化赶集”,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气息。

演出的重头戏,河东说唱道情《签约》《借亲妈》《乐满农家》相继亮相。

那鼓点,不疾不徐,带着黄土的厚重;那弦音,婉转悠扬,仿佛能勾出人心底最柔软的乡愁。这就是河东说唱道情,一种生长于斯、流传于斯的古老艺术形式,它的魅力,在于一个“情”字——用最接地气的方式,述说寻常百姓的悲欢离合。

当《借亲妈》上演时,舞台上下产生了奇妙的共鸣。故事取材于生活,讲述的或许是每个家庭都可能面临的养老、尽孝的现实课题。演员们没有华丽的戏服,扮相质朴得就像邻家的叔叔阿姨。正是这份质朴,消解了舞台与观众的距离。

台上的一举一动,都能引来台下会心的笑声和频频的掌声。声情并茂的演出将“孝道”这个宏大的主题,具象为一句体贴的问候、一次耐心的陪伴、一份理解与包容,在诙谐生动的情节中,悄然润泽着观众的心田。

掌声,一次次自发地响起。这掌声,不仅是为演员精湛的技艺点赞,更是送给故事本身所弘扬的、穿越古今仍熠熠生辉的传统美德。“父母就是在世佛,何必千里寻灵山。任何时候,人都不能忘本。”戏迷王聪玲深有感触地说。

如果说《借亲妈》是对传统美德的温情回望,那么《乐满农家》则是一幅泼墨写意的现代农村风情画,节目通过一句句充满烟火气的唱词,展现了美丽乡村正在发生的深刻变迁。

这出戏,让古老的曲艺形式与跃动的时代脉搏同频共振,充分证明非物质文化遗产,完全可以,也应当成为记录时代、歌唱生活的生动载体。

年轻观众张梓琳的话,令人印象深刻。他说:“虽然对河东说唱道情了解不多,但今天的演出让人眼前一亮。它的表演形式很独特,内容也很有趣。”他的感受代表了许多年轻人。当他们认为传统文化是“老旧”“过时”的代名词时,这样的一场演出,无疑更有意思、有意义、有意味。

小张接着说:“我觉得年轻人应该主动去了解和传承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这话,蕴含着希望。保护非遗,关键在人,尤其是在年轻人。只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发自内心地认同、喜爱并愿意传播,像河东说唱道情这样的稀有剧种,才能真正摆脱“濒危”的标签,焕发新的生机。

除了河东说唱道情的表演,观众还欣赏到了蒲剧选段《打路》《惊蛰》及眉户选段《梁秋燕》、走秀等文艺节目。演出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落下帷幕,人群渐渐散去,但许多人仍意犹未尽。据了解,这支充满活力的演出团队,还将在10月18日走进岚山根·运城印象景区。

这场演出,是盐湖区文旅局、盐湖区文化馆开展2025年山西省群众文化惠民工程的一个缩影。它的意义,远不止于一个多小时的视听享受。它像一泓清泉,流淌在繁华都市的中央,滋润了市民们可能因忙碌而干涸的精神世界;它像一座桥梁,连接起古老的技艺与现代的观众,尤其是为年轻人打开了一扇了解家乡文化的窗口;它更是一次成功的“输血”,为河东说唱道情这一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注入了宝贵的关注度和传播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核心在于“活态传承”,让其走进广场、乡村、景区,走到老百姓中间,在每一次掌声和喝彩中汲取养分,它才能更好地“活”下去、“火”起来。

 记者 景斌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