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助残路 织就人间暖
——垣曲县“美丽人生”义工大队大队长毕建平扶残助残记
初秋的垣曲,中条山青翠欲滴,亳清河碧波荡漾。在垣曲县城东南的王茅镇敬老院里,一位身着红马甲的老人正蹲在廊下,握着92岁周爷爷的手唠家常,阳光洒在他鬓角的白发上,暖意融融。他就是垣曲县“美丽人生”义工大队大队长毕建平,当地残障人士口中的“暖心大哥”。
自2015年投身公益以来,毕建平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为指引,深耕助残扶困一线,累计组织公益活动287次,个人投入善款1.2万元,带领志愿者团队服务孤寡老人、残障儿童等特殊群体4200余人次,助力37户贫困残疾人家庭稳定脱贫。他用脚步丈量民情,用行动传递温暖,在垣曲的山水间织就了一张覆盖特殊群体的“爱心网”。
情暖夕阳:用陪伴融化孤寡老人的“心冰”
“小毕,快来尝尝我刚剥的粽子!”端午节,垣曲县毛家湾镇敬老院的张奶奶老远就朝毕建平挥手。很难想象,多年前第一次见面时,这位老人还躲在老槐树下,盯着凉馒头发呆,后颈的烫伤疤痕清晰可见,面对陌生人的善意,会惊慌地缩回双手。
2017年8月,刚退休不久的毕建平第一次走进王茅镇敬老院。彼时,他是税务系统里刚卸任的干部,本可在家安享晚年,却因一份对弱势群体的共情,踏上了公益之路。“这些老人大多有被遗弃的经历,有的因残疾被子女‘托管’,有的因丧偶被视为‘累赘’,还有无依无靠的五保户,他们把‘独立’当保护色,深夜却把叹息埋进枕头。”毕建平说,当看到张奶奶的那一刻,他暗下决心:“要让老人们相信,这世上还有人真心疼他们。”
从那天起,毕建平的手机号出现在了全县所有敬老院的公告栏上,旁边写着“24小时为老人开机”。每周三,他更是雷打不动带队前往敬老院,用“笨拙”的方式拉近距离:帮张爷爷晒被子时,会请教“朝阳晒的被子是不是更松软”;给李奶奶剪指甲时,会聊起自己母亲爱吃的桂花糖;重阳节组织包枣花馍,他蹲在灶前烧火,被烟熏得咳嗽流泪,还举着热馍逗老人:“您尝尝,这火候能赶上我媳妇的手艺不?”
2019年的一个雪夜,成为毕建平与老人们情感升温的转折点。凌晨两点,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惊醒了他——王茅镇敬老院护工急喊:“老张头摔了!”毕建平套上羽绒服就冲进零下10℃的寒夜,结冰的路面让汽车寸步难行,他索性弃车步行,深一脚浅一脚赶到医院时,鞋子和裤腿都结了冰。
推开病房门,智力残疾的张前进老人正攥着被角发抖,左腿打着冰冷的石膏,吊瓶里的药水滴答作响。“叔,我在呢。”毕建平快步上前,握住老人冰凉的手。那一刻,原本沉默的张前进突然像孩子般号啕大哭,紧紧抓着他不肯松开。那一晚,毕建平守在病床前没合眼,每隔半小时就给老人按摩未受伤的右腿,听着老人含混不清的“疼”“冷”,直到晨光爬上窗台。“老张头这辈子,头回把他当亲人。”护工的感慨,让毕建平觉得所有辛苦都值了。
毛家湾镇哮喘老人断药、蒲掌乡糖尿病老人急需冷藏胰岛素、向阳敬老院老人因思念孙子落泪……2020年,毕建平的手机成了垣曲县敬老院的“生命热线”。接到电话,他立刻化身“跑腿侠”,跑遍县城大小药店凑齐药品,驱车40公里送往山区;为缓解老人的孤独,他组织志愿者录制“云陪伴”视频,举着手机逐床展示:“您看,小李刚说想给您剪指甲,小王下次来带自家种的黄瓜。”看着老人们布满皱纹的脸上重新绽放笑容,毕建平说:“陪伴不是简单的到场,而是让他们感受到被牵挂。”
守护折翼:用耐心点亮特殊儿童的“星光”
“毕叔叔,这是我画的你!”5月28日,垣曲县特殊教育学校的乐乐,把一幅画塞到毕建平手里。画纸上,毕建平长着六只手,分别抱着孩子、举着蛋糕、捧着书本——在这个孤独症男孩心中,“毕叔叔”就是无所不能的超人。
2017年7月11日,毕建平第一次走进这所学校,眼前的场景让他红了眼眶:教室后排,脑瘫女孩小朵用头撞墙,发出“砰砰”的声响;走廊里,多动症男孩小宇奔跑中摔倒,却浑然不觉疼痛;办公室门口,孤独症男孩乐乐抗拒老师系鞋带,情急之下抓出几道血痕。“这些孩子连表达痛苦都那么难,我得为他们做点什么。”那天起,毕建平把“每月至少两次特教学校之行”写进了日程表。
第一次给孩子们理发,毕建平成了“活靶子”——头发被抓、小腿被踢,可他始终没停下手里的剪刀,还柔声安抚:“宝贝别怕,剪完咱们去看小兔子好不好?”这份坚持,渐渐融化了孩子们心中的坚冰。两周后,小朵主动拽住他的衣角,示意要理发;小宇看到他来,会提前搬好小椅子。又过了几个月,乐乐把一颗水果糖塞进他手心——那是孩子藏了好几天的“珍宝”。
2019年,毕建平在学校推出“生活赋能计划”:他联系县医院护士,教孩子们脚部按摩,缓解行动不便导致的浮肿;邀请舞蹈教师设计简易形体训练,改善肢体协调能力;而他自己,则承担起“心理陪伴课”。与其说是上课,不如说是用爱搭建沟通的桥梁。一次按摩课上,小朵肿胀的脚腕让毕建平心疼不已,他用温热的毛巾反复热敷,手法轻得像呵护易碎品。突然,小朵清晰地说出:“毕叔叔,像妈妈。”这句话让毕建平瞬间红了眼,“那一刻我知道,爱真的能跨越语言的障碍。”
2021年盛夏,毕建平策划了一场“走出围城”的社会实践——带20名特殊儿童前往位于垣曲县皋落乡民兴村的垣曲县中条山抗战纪念馆。上车时,小宇抢着帮他拿扩音器,乐乐紧紧攥住他的衣角,小朵贴着车窗看沿途的风景,眼神里满是新奇。在纪念馆里,毕建平蹲下身,用最浅显的语言讲抗战故事:“以前有群勇敢的叔叔,用身体保护我们的家。”当说到战士用身体堵枪眼时,小朵突然迸出“勇敢”两个字,尽管发音含糊,却让在场的老师都湿了眼眶。“这些孩子长这么大,还是第一次走出县城。”带队老师说,那次出行后,孩子们变得开朗了许多。
毕建平的“爱心地图”,还“覆盖”着散落在乡村的残障儿童。皋落乡东窑村,12岁的许小虎因车祸截肢,只能坐在自制的木板车上。毕建平送去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扉页写下:“小虎,你比保尔更勇敢。”后来,小虎不仅学会了用假肢走路,还主动帮爷爷喂猪;王茅镇柳庄村,有智力障碍的郭宏亮与七旬爷爷相依为命,家里的屋顶漏雨,毕建平带着志愿者冒雨翻修,还送去新被褥;毛家湾镇长涧村,身患脆骨病的女孩郭馨怡需要定制护具,她跑遍3家医疗器械店,磨破嘴皮砍价,店主笑着说:“您哪是买护具?分明是给孩子‘抢’生命!”
2022年冬天,毕建平收到了小宇的信,歪歪扭扭的字迹里夹杂着拼音:“毕叔叔,我上初中了!会整理书包,还能帮同学搬椅子,以后我也要当志愿者。”读着信,毕建平的心里暖暖的,“这些孩子就像折翼的小鸟,只要有人帮他们撑起一片天,他们也能飞得很高。”
扶贫助残:用智慧激活贫困家庭的“内生力”
“毕哥,这是今年新收的秋瓜,您一定要尝尝!”2024年春节,长涧村的孙战带着女儿,把一筐新鲜的秋瓜送到毕建平家。看着眼前精神抖擞的孙战,很难想象多年前,他还是个对着泡烂的西瓜抹泪的残疾人。
2015年,脱贫攻坚战打响时,毕建平在孙战的瓜田里第一次见到他。彼时,暴雨过后,半尺深的积水泡烂了满地西瓜,孙战拄着拐杖,蹲在田埂上哭:“我借了5000元钱买种子,这下全完了……”“别急,你的瓜我帮你卖!”毕建平当即抱起两个西瓜,跑遍县城的超市。他拍着胸脯向超市负责人保证:“这是绿色种植的西瓜,不甜不要钱,卖不出去我包了!”
超市试销100公斤后,西瓜因口感好供不应求。接下来的半个月,毕建平每天凌晨四点就到瓜田摘瓜、装车,再运到县城卸货。一次搬运时,他不小心闪了腰,疼得直不起身,却还是咬牙坚持:“孙战等着这笔钱过日子,我不能歇。”最终,他帮孙战卖出400余公斤西瓜,还促成超市与孙战签订“特供协议”,让孙战的瓜田成了超市的固定供货基地。那一年,孙战增收近1万元,终于卸下了债务的重担。
蒲掌乡堤沟村的李十龙,也曾因毕建平的帮助走出困境。2018年,李十龙种的大蒜丰收,却遇上价格暴跌,收购商每公斤只出一块钱。看着满地的大蒜,李十龙愁得睡不着觉。毕建平得知后,带着志愿者在菜市场摆起“爱心蒜摊”。他化身“叫卖达人”,扯着嗓子喊:“老李家的大蒜,辣得够味,做腌蒜、调凉菜都香,大家多买点,帮老乡渡难关!”从早上七点到下午三点,他晒红了脸、喊哑了嗓子,硬是卖出200多公斤蒜。
看着李十龙数钱时颤抖的双手,毕建平陷入思考:“扶贫不能只‘输血’,更要‘造血’,得让他们有持续增收的能力。”2019年,他组建“脱贫互助微信群”,邀请农业专家进群讲解种植技术,找电商从业者分享带货技巧,还组织孙战等“脱贫榜样”录制经验视频。
在毕建平的带动下,孙战扩大了西瓜种植面积,年收入突破两万元;李十龙不仅种大蒜,还养起了土鸡,日子越过越红火;毛家湾镇的张大姐从捡废品转向手工挂面制作,通过电商平台月销500余公斤。2024年春节,李十龙提着自榨的蒜油来看毕建平,眼眶泛红:“毕哥,我闺女考上大学了,她说以后要像您一样,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如今,毕建平的“美丽人生”义工大队已从最初的5人,发展到300余人,涵盖教师、医生、个体工商户等各界人士;多家企业受其感染,设立“助残爱心基金”,累计捐赠物资价值超5万元;他的事迹被诸多媒体报道12次,带动全县掀起“学先进、做公益”的热潮,3名受助的残障青年还加入了志愿者队伍,实现了从“受助者”到“助人者”的蜕变。2020年,毕建平被垣曲县委、县政府授予“最美志愿者”称号。
“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但一群人的温暖无限。”如今,年逾花甲的毕建平依然活跃在助残扶困一线,看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美丽人生”义工大队,他的眼里满是欣慰。在他看来,助残不是施舍,而是用平等的尊重、持久的陪伴、智慧的帮扶,让每个生命都能在阳光下舒展枝叶。
夕阳西下,亳清河畔的晚风拂过,毕建平带着志愿者刚结束对独居老人的走访,红马甲上的“奉献”二字,在余晖中格外耀眼。
漫漫公益路,他用行动诠释着一名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也让更多人相信:爱,真的能照亮每一个角落。
(李志涛)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