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儿童抽动症的科学认知与温暖陪伴
在诊室里,我遇到一位母亲带着8岁的儿子小宇(化名)前来咨询。孩子频繁眨眼、清嗓子,还不时发出怪异声响,课堂上多次被老师误认为“故意捣乱”。经过评估,小宇被诊断为抽动障碍。这并非个例,数据显示,我国学龄儿童抽动症患病率已达2.5%。作为精神科医生,我深切感受到:唯有科学认知与温暖陪伴,才能为这些“爱动天使”撑起一片晴空。
一、抽动症:被误解的“坏习惯”
抽动症并非孩子“淘气”或“故意作对”,而是由遗传、神经递质失衡、心理压力等多因素引发的神经发育障碍。典型表现为不自主地眨眼睛、吸鼻、甩头、怪叫等运动或发声抽动,常常伴有注意力缺陷、强迫行为等精神障碍。其症状具有波动性,紧张时加重,专注时减轻,睡眠中消失。
二、治疗之道:多维度协同干预
1.非药物干预措施
家庭环境:营造轻松氛围,避免反复提醒抽动行为,可通过亲子游戏、户外活动转移注意力。
行为训练:习惯逆转训练(如用耸肩替代眨眼)、放松训练等可有效降低抽动频率。
校园支持:与教师沟通调整教学方式,如减少公开批评、允许课间短暂休息。
2.药物治疗精准施策
中重度患儿可采用硫必利、可乐定等药物调节神经递质,中医药(如菖麻熄风片)及穴位贴敷可作为辅助。需注意:药物需严格遵医嘱调整剂量,定期评估疗效与副作用。
3.新兴疗法点亮希望
国际研究显示,Ecopipam、Gemlapodect等新药及神经调控技术(如经颅磁刺激)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为难治性病例提供新方向。
三、家庭护理:细节中的大爱
生活管理:保证充足睡眠(建议9小时以上),饮食规避咖啡因、添加剂,多摄入富含镁、锌的食物。
心理护航:通过绘画、沙盘等非语言方式疏导情绪,避免“贴标签”造成二次伤害。
家校联动:建议学校建立“抽动症学生档案”,记录症状变化与干预效果,形成教育合力。
四、社会认知:让理解消融偏见
抽动症患儿常因怪异动作遭受嘲笑,需通过社区宣传、校园讲座普及疾病知识。2024年《中国儿童发展纲要》明确提出将抽动症纳入特殊教育支持范畴,我们期待更包容的社会环境。
抽动症如同命运给孩子的一道“成长考题”,考验着家长的耐心、医生的专业与社会的大爱。作为医生,我始终相信:科学的干预、温暖的陪伴、包容的环境,终将助力这些“爱动天使”绽放独特光彩。让我们携手同行,用爱与理解书写更温暖的明天。(作者系稷山县精神病医院精神科医师)
(白高榕)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