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定国和二一二旅

王凯平

我们村,地处新绛县汾南地区的峨嵋岭北麓,是全县著名的革命老区村之一。从抗日战争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我们村里有许多村民义无反顾,追求光明,投身革命工作。其中有十一位村民,在困苦艰险的烽火岁月里,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英勇战斗,壮烈牺牲。村子里,流传着许多的革命故事和英烈事迹,代代传颂,成为教育、激励广大村民的红色精神财富。

早在二三十年前,我就听村里老年人说起过孙定国和二一二旅,约略晓得孙定国是一位革命英雄人物,二一二旅是一支抗日英雄队伍,但有关孙定国和二一二旅的详细情况,知之甚少。这两年,在参加寻访、搜集、整理我们村子红色史料工作过程中,我又多次听到村中老者提起孙定国和二一二旅这话题。看来,要书写我村的红色村史,要书写晋西南地区的现代革命历史,必然要写到孙定国和二一二旅。怀着强烈的求知欲,我翻阅辞书,网上搜索,逐渐对孙定国和二一二旅,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

孙定国,山东省乳山县人,1910年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自幼好学,学业优秀。成年后,1930年在本乡小学任教。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孙定国痛心国难频发,痛恨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行径,决心投笔从戎,救国救民。1934年,孙定国长途跋涉,从山东半岛的黄海之滨,来到黄土高原上的山西省,进入省城太原阎锡山的军官教导团学兵队当学兵。1936年春,孙定国任太原成成中学学生集训队军事助教和上尉副官、山西随营学校训育教二总队总队长。随着日本侵略者在华北地区屡挑事端步步进犯,威胁到山西安危,阎锡山见风使舵,将一贯的“反共防共”策略,改变为“联共抗日”。在共产党人倡议推动下,1936年9月18日,阎锡山成立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自任会长。孙定国首批加入牺盟会,成为重要成员。1936年11月,刚刚从北平草岚子监狱(北平军人反省分院)被党组织营救出狱的共产党员薄一波等人,肩负重任,回到山西,接办牺盟会并进行整顿,使该组织成为由中国共产党实际领导的山西地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群众团体。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主张和抗日救亡政策,对孙定国的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937年7月7日,日军悍然挑起卢沟桥事变,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在全国军民要求团结抗战的强烈呼声下,国共两党以民族大义为重,捐弃前嫌,实现第二次合作,同仇敌忾抗击日寇。驻在陕北的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东渡黄河,进入山西境内,抗击日军。山西成为全国抗日的主战场之一。八路军各部,克服艰难险阻,浴血奋战,分别在晋东北、晋西北、晋东南创建抗日根据地。晋西南河东地区,因为阎锡山军政机关退守于此(阎总部驻在吉县黄河壶口瀑布附近的克难坡)等原因,八路军没有在这里创建抗日根据地。

日军疯狂入侵山西,在1937年11月攻陷太原后,继续南侵。阎锡山晋绥军、国民党中央军,军心涣散,节节败退。山西各县的阎锡山政府,大多仓皇撤退,望风而逃。只有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牺盟会领导的山西新军,敢于阻击日军,坚持敌后游击战争,创建起一块块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成为山西抗战的中流砥柱!

1938年春季,日寇侵占晋西南各县,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共产党河东特委和由共产党人领导的牺盟会,积极发动河东地区人民群众奋起抗日。各县相继组建起人民抗日武装自卫队、游击队,阻击进犯日军,保护人民利益,打击日伪“维持会”和汉奸活动。

随着河东地区抗日武装斗争形势的发展,在中国共产党乡吉特委和牺盟会的领导下,1938年9月,稷山、安邑等县的抗日自卫队,合编为“晋绥教导第三总队”,任命孙定国为总队长,陈捷第(稷山县抗日县长)为政治主任。

卢沟桥事变后,全中国抗日热情空前高涨。在山西,牺盟会领导创建了主要由广大爱国青年和学生组成的山西新军——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作为牺盟会重要干部,孙定国也加入了山西新军。他随部队来到晋西南地区,参加执行肃清新绛、稷山等县敌军的任务,很快即展现出其军事指挥才干。新军教导第三总队组建后,追求进步、赞成共产党革命主张、有抗日爱国热情和军事指挥才能的孙定国,成为这支抗日游击队军事指挥员最适合的人选。

有五百多人的教导第三总队成立后,以稷王山为驻扎腹地,主要活动在河东的“道西汾南”(同蒲铁道之西,汾河之南)地区。孙定国率领教三总队,向日本侵略军主动出击,展开了游击战、伏击战、袭击战,多次痛歼日寇(如稷山、新绛交界处的阳城沟伏击战),粉碎了敌人的一次次“扫荡”,打击了日本鬼子的嚣张气焰,鼓舞了河东人民的抗日斗志。孙定国,这响当当的名字,从此铭刻在河东人民心中。

1938年12月,中共党组织和牺盟会决定,以教三总队为基础,将河东地区“道西汾南”各县抗日自卫队,统一合编为“政治保卫第一支队”,支队长孙定国,政委王成林,政治部主任陈捷第。政治保卫第一支队升格为旅级部队,有指战员三千多人。1939年7月,孙定国等领导的政卫一支队,升级整编为晋绥新军二一二旅,实行军衔制,孙定国担任少将旅长。全旅共有五千多人,原政卫一支队所属九个大队,被整编为三个团;另外还编有两个游击支队,其中游击第一支队,是由王耀臣领导的新绛县汾南游击队组成。这时,在山西境内,阎锡山要控制新军领导权的企图逐渐显露,山西新军与山西旧军的矛盾日益激化。孙定国领导的二一二旅,遂展开了针锋相对的反顽斗争。

不甘心山西境内日益发展壮大的山西新军各支部队为中国共产党领导,1939年12月,阎锡山顽固军(旧晋绥军)在晋西地区对山西新军发动军事进攻,企图消灭新军。这就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第一次反共高潮中的“晋西事变”。破坏团结抗战的“晋西事变”,使山西新军遭受重大损失。为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本着“有理,有利,有节”的团结抗战大方针,给阎顽势力以有力回击,妥善处理了这一事件。“晋西事件”中,孙定国反对阎顽势力分裂活动,态度明确,立场鲜明。遵照八路军总部的指示,1940年2月,二一二旅等部队组成“抗日拥阎讨逆南路军”,撤离河东稷王山地区,向东转移,越过同蒲铁路,经过几日艰苦行军,终于到达太岳根据地的沁源县,与八路军三八六旅部队和新军决死一纵会师。太岳根据地,是八路军刘伯承、邓小平领导的一二九师创建的晋冀豫抗日根据地的一个区,区主要党政军领导人是薄一波、陈赓。从此,整编后的二一二旅,就脱离晋绥军,纳入八路军序列,成为太岳军区的三大抗日主力部队之一。

“晋西事变”后,牺盟会在1940年结束使命停止了工作。1942年5月,太岳军区实行精兵简政,取消了新军二一二旅番号。

参加八路军后,孙定国于1941年1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八路军中,孙定国历任太岳军区二一二旅旅长,太岳军区第二军分区司令员、第三军分区司令员,太岳军区副司令员兼第五军分区司令员等职。解放战争时期,孙定国曾任太岳兵团后勤司令员、鄂豫陕后方副司令员兼第一军分区司令员等职。他积极工作,任劳任怨,身先士卒,英勇善战,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1948年9月,孙定国结束了戎马倥偬的军旅生涯,被派往后方的马列学院学习,此后开始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孙定国与杨献珍、侯维煜等领导中央高级党校,曾任中央高级党校党委委员。孙定国是新中国成立后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专家,写有多部哲学著作,学术地位很高。20世纪60年代初期,杨献珍的哲学理论受到康生等人的错误批判。这一学术冤案,也连累到光明磊落、肝胆相照的孙定国。由于不堪忍受康生、陈伯达等人的严厉批判和人身迫害,孙定国身心交瘁,痛恨绝望,忍无可忍,在1964年愤然投湖自尽,以死抗议,以死明志!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实事求是,坚持真理,拨乱反正,平反了“文革”前和“文革”中的一系列冤假错案。孙定国蒙受的不白之冤得到澄清,得以昭雪。党为孙定国恢复了名誉,高度赞扬了他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抗日战争爆发后,我村有三位热血青年,在1937年到1938年间,先后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抗日自卫队和游击队,走上革命道路。据村里老年人讲,这三位青年村民参加的部队,后来都编入山西新军二一二旅。这三人中,有一人后来升任八路军连长,转战山东,壮烈牺牲;另外两人,身经百战,九死一生,终于迎来革命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后分别在湖北和云南的党政、军队部门工作,为新中国建设奋斗不息,再立新功。

仔细翻阅《新绛县志》中的“烈士名录”可知:新绛县籍的二一二旅指战员,为国家为人民献出宝贵生命的就有十多人。其中新绛县汾南沟西地区著名抗日干部、共产党员刘培久,“晋西事变”后参加二一二旅,后任该旅政治部锄奸科科长、保卫科科长,1941年9月在浮山县佛庙岭突围战中英勇牺牲。

孙定国领导的二一二旅,由河东地区“道西汾南”稷山、安邑、虞乡、猗氏、万泉、新绛、闻喜等县的抗日自卫队、游击队合编而成,绝大多数指战员都是河东当地爱国抗日的热血男儿。二一二旅,是河东人民的子弟兵,打鬼子,除汉奸,保家乡,救国家。二一二旅,在河东地区坚持抗日游击战争两年多时间,是抗日战争前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晋西南抗日武装部队的主力。河东大地,流传着许许多多二一二旅指战员不怕牺牲、勇猛顽强、前仆后继、抗日杀敌的精彩故事……

红色基因传续,浩然正气长存。在河东人民心中,孙定国的英名将永放光彩,二一二旅的抗日故事将永世流传!

回顾革命史实,心潮激荡澎湃,欣然赋诗颂赞:

齐鲁男儿孙定国,

千里奔走到山西;

投笔从戎赴沙场,

奋勇抗日志不移。

二一二旅英豪多,

河东人民子弟兵;

游击战中杀倭寇,

保家救国美名扬。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