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荣“九宫格”
李耀岗
这个夏天没回万荣,但心已回去了,回了许多趟,收麦回去了,旱时回去了,下雨回去了,套袋回去了,装桃回去了……就连网红老达人的老陈小院开业也回去了。
这说明自己现在几乎时时与万荣老家同频共振,那头一有风吹草动这头都知道,况且现在信息网络这样发达,各路媒体账号那样活跃,芝麻大点事儿都藏不住,只要你真正关心,啥事都瞒不住。有时候,家里人还不知晓的身边事,远在天边的人都听到了。
就说上次下雨吧。
老家新屋的房子刚开始行檐,还看不出雨势时,自媒体账号的视频冒着雨就发出来了。电话再打回去就不只是吃惊,而是向家里人核实这雨情到底咋样了。我妈那会儿正看着家里房檐人心不足地抱怨不大不大,这雨该再大些再大些才好。我说,看视频坡底下城里头都淹了,还能叫不大?老太太才不管那些,估计心里说城里头淹了管咱坡上啥事,就照这样没死活地再下大点才能治治旱情呢。
再说这个夏天的热吧。
过去在万荣老家一说热,就只想到一个词——热死荒天。那时再热,该在日头下干的活还是要干的,当然也热但没有现在这样热得人没地方躲。过去割麦子,中间休息能在树底下歇一会,凉风摇着柿树叶子吹在人身上真美,就觉得是世间最爽快的人了。现在在家里吹电扇都扛不住了,得靠空调轰轰地运行来续命。一听到老家那头现在还有人在大热天的果行子里,套袋、打药、浇灌、除草……心里就咯噔一下,嘀咕着可要做好防暑防晒防热射病防心血管病突发呀。果然,有乡人猝死热死的消息传来,一再传来。一边大呼悯农,一边呼吁农民的劳动保障要得到改善,一边为有人倒在劳作当中满心悲悯。有的人昨天还好好的,今天就没了;还有人倒在果树行子里,人都不知道。
手机里存了许多来自万荣老家那边的视频和照片,有的是家乡人自己拍的,也有的是从外面回乡的万荣人换了一种视角拍的。
有我介绍给县里的央视柴导拍的荣河镇周王村,黄河边上的村子,油桃长得好,村子也漂亮。许多镜头满足了我对家乡的怀念,也补充了过去记忆的缺失。比如,一辆农用三轮车行驶在村道上,上面拉满了用布兜装的油桃,这样的画面只一眼就知道是哪里,尤其是那些百衲衣般的布兜子在万荣叫馍布袋,过去用来装馍当书包用,现在用来摘桃摘果,结实耐用还不伤果。
有皇甫乡东杜村马姐姐拍的系列视频,她也是自京城退休回乡的,许多视频记录了万荣农村诸多生活和劳作场景,既是非常宝贵的影像资料,也是对农村变化的全景留存。她是带着感情和爱恋来做这些事的,像她上次下雨时在雨中拍的《万荣终于下雨了》,情感、画面以及乡邻反应等细节处理都很到位。也直接促使我即兴写了《万荣下雨了》一文,回顾了万荣峨嵋坡上人对水对下雨执着追求的种种心路。
还有我们汉薛镇刚刚开张的老陈小院的视频和图片,包括网红老陈先前“淘麦记”的视频号。据说老陈与我还是中学校友,欣赏他的创业精神和他浑身散发的“万荣味道”,比如,他爱说的“搭挂”等。搞餐饮行业不容易,需要做好多铺垫,需要搞出特色,还需要有持续性,有市场研判、品质升级、要素更新,等等。侄子一家这两天刚从大城市驱车回万荣,当天就带着八十岁的奶奶去了老陈小院,我保存了他们拍的老陈小院收集的乡间旧物照片和他们与网红老陈的合影。
这两天又看到万荣摄影家协会公众号发的一帖,关于“夏日万荣”摄影比赛的获奖照片,还有万荣融媒发的“扮靓最美庭院,共建和美乡村”关于吴永珍老师家的视频,下载了一些个人感觉有万荣特点的代表性照片,有的直接从视频截图保存。
如,关于飞云楼的一张照片,李继旺摄,图片是云霞映衬下的飞云楼,画面很美,彩霞与古楼相映,古朴与现实共融。还有,黄河滩涂的种藕人、果树行里的套袋人、果库前面的卖桃人等,这些照片都“很万荣”。记得以前还写过一篇《过一种很万荣人的日子》,被县委宣传部转了。为什么要留这些照片,就是因为从这些图片视频中获得的万荣信息的确“很万荣”,可给人以来自万荣的视觉冲击,足可给远离家乡的人以慰藉。
于是,精选了九张图片,发了一组朋友圈的“九宫格”,每一张都是浓浓的家乡味,每一张都“很万荣”。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