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幕里,蒲剧走向“大戏台”

记者 游映霞

数字时代的风,正托举着古老的蒲剧,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7月26日晚,山西卫视“走进大戏台”栏目演播厅内,灯光璀璨,比往常更添几分明亮。蒲剧“婉约派”宗师、梅花奖得主、“俊英腔”创始人武俊英,携门下弟子依次登台,以拿手好戏与网友面对面交流,让蒲剧这一传统艺术在数字媒介中焕发新光彩,展开了一场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精彩对话。

这场以蒲剧传承为主题的线上直播专场,不仅吸引了众多网友准时守候,还有许多戏迷来到现场,只为聆听那穿越时空的古老唱腔。此次线上见面会,是武俊英首次通过直播间与广大戏迷实时互动。直播的核心,是她独具一格的“俊英腔”。这一唱腔巧妙融入了气声、清音、弱声等现代演唱技巧,并广泛吸收多剧种精华,最终形成“吐字清晰、情贯始终、抒情委婉、刚柔并济、韵味浓郁、优美动听”的独特风格。其代表作《送女》《西厢记》《苏三起解》深深打动无数观众,吸引全国各大剧种的艺术家移植上演,让蒲剧声腔艺术真正走向了更为宽广的天地。

面对面,听“武派”讲述心声

直播启幕,武俊英着装素雅,步履轻盈地踏上舞台。虽已年过古稀,但她眉宇间的灵气与身段里的韵律,仍透着戏曲人独有的活力。

“《西厢记》里的崔莺莺,怎么演出了女儿家的心事?”看到网友发问,武俊英从角色本身出发细细解读,“步态很关键,步要轻,心要静,情要准,身段就是活的,才耐看。”直播间里,弹幕瞬间刷屏:“武派艺术真棒”“原汁原味,唱得真好”……实时数据显示,直播流量正持续攀升。

直播中,戏迷们陆续加入互动,围绕经典唱段展开热聊,整个互动环节持续约一个小时。导播间里,工作人员感慨:“大家真爱戏啊,留住他们的,还得是戏曲的真功夫。”

蒲剧唱腔原以高亢豪放见长,如黄钟大吕震彻耳畔。而武俊英偏要在这“硬”底子上,酿出几分“柔”来。她把气声、清音、弱声等现代声乐技巧揉进蒲剧,又借鉴越剧的缠绵、黄梅戏的甘甜,甚至吸收流行歌曲的共鸣方法,慢慢打磨出独有的“俊英腔”。

现场,武俊英结合自己的艺术生涯,讲解了唱腔的五大要素:蜜蜂般的钻研态度、演唱精准的把握程度、老腔新唱的创新理念、先说再唱的表达逻辑、博采众长的学习态度,这些都是她在多年实践中沉淀的宝贵经验。

直播中,她还分享了多年来与戏迷的感人故事。20世纪80年代,有位军人不慎受伤,养病期间每日必听《苏三起解》。临终前他嘱托战友,一定要替自己来趟运城,看一场武俊英的《苏三起解》。后来战友完成了心愿,更是见到了武俊英本人。每次回忆起这位战士对蒲剧的牵挂和热爱,她都动情落泪,“这样热爱蒲剧,支持蒲剧事业,真的非常让人感动”。

有戏迷说“俊英腔”极具感染力,更“贴人心”。在吐字、发声、气息的运用上,武俊英有自己的心得:“要用真心来唱。早上练功是雷打不动的,会念些顺口溜、道白。借鉴京剧的道白,对蒲剧演出很有帮助,能让吐字更清晰。我听了之后就及时借鉴、练习,在吐字、发声上下足功夫,所以大家常说,听我的戏,不用字幕也能听懂。”

教学环节,武俊英重返舞台,一句《苏三起解》的“青丝——带身边——”出口,清润婉转。这便是让戏迷魂牵梦绕的“俊英腔”。她回忆道,“俊英腔”的起步最早源自一次汇演,当时时间紧张,没有音乐老师指导,唱腔曲谱尚未完成,只能临时编排。老师们先给了板式框架,让她即兴演唱。那段时间,她每天把唱词唱给爱人听,一句唱腔琢磨两三个版本,反复对比调整完善,最终核心唱段就这样在即兴打磨之中定型。艰苦条件,反而锻炼出她随机应变和参与创腔的能力。

“你听这‘边’字,”她指尖轻触喉部,示范气息的收放,“悲时用颤音勾着心,收尾却要轻得像无声,却又断不了。”作曲家高中秋事隔多年,还记得1986年赴省城出演前合作《苏三起解》时的震撼:“她敢把80多句唱词连成一段抒情长调,这可是破天荒的奇迹。可她就这么唱了,而且成功了,这段戏后来成了城乡戏迷中最流行的唱段。”

戏迷间流传这样的趣闻:“两口子吵架,广播里一放‘青丝带身边’,气就消了,而且笑着和好了。”这玩笑里,藏着“俊英腔”直抵人心的艺术魅力。

变与守,让蒲韵一脉相承

武俊英的戏缘,始于12岁那年。她拜师蒲剧男旦筱兰香(田郁文),师傅教她“学戏要活,不能死学”。筱兰香当年把眉户戏《表花》融进蒲剧,经王秀兰传演,被京剧名家刘长瑜学去成了经典。“创新”的种子,早早就播进武俊英心里。

1986年,改编版《苏三起解》在“振兴山区戏曲青年团调演”开幕式压轴演出,武俊英一亮相就火了。台上的苏三,悲时眼含秋水,刚时风骨凛然,一月内三进省城演出。次年晋京,获评梅花奖,她用“俊英腔”彻底打破了“蒲剧就是喊戏”的偏见。“武老师能唱出头发丝的细劲儿。”弟子在直播间里分享,“我就是听了她的《送女》,一个字起好几个弯,一头扎进了蒲剧。”如今,弟子们演唱“俊英腔”,由于嗓音条件的区别,有的添了缠绵,有的融入顿挫,唱出了新的模样。

“俊英腔能成,是天分加琢磨。”研究蒲剧艺术多年的王思恭说。这位戏曲研究专家,看过太多她的台下功夫:“她嗓子亮、音域宽,可从不仗着天赋,吐字、行腔、运气,处处求新。《送女》里初露锋芒,到《苏三起解》才算真正立住,1988年梅花奖座谈会上,‘俊英腔’才正式有了名分。”在他看来,“俊英腔”不只是一种唱法,“它让蒲剧的唱腔艺术更加完善,观众更多了,成了蒲剧的品牌和名片”。王思恭系统梳理了这一唱腔的五大特点:吐字清、板式巧、情贯注、善创新、讲分寸。他指出,武俊英在《苏三起解》中创造性地运用气声、弱声、清音唱腔,将传统蒲剧的“硬”与现代声乐的“柔”融合,这种革新让蒲剧焕然一新,更让《苏三起解》为全国各剧种唱腔变革提供了灵感。

在教学上,武俊英更重“因材施教”:给嗓音亮的弟子加“弱声”练习,给音色柔的补“底气功”。让“俊英腔”既不失老味道,又长新枝芽。唱好蒲剧,离不开苦练,这是武俊英给弟子们的第一课。

武派艺人也常琢磨怎么让传统的蒲戏更对年轻人的胃口,“守着根,再添点新意,戏路会更广”。在蒲剧艺术的传承之路上,武俊英的弟子们扛起了艺术接力棒,屡创佳绩,8人荣获杏花奖等重要奖项,以自己的艺术实力续写着蒲剧的精彩。得意门生贾菊兰斩获第26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入选中国戏曲像音像工程录制演员,先后担任原运城市蒲剧团团长、山西省蒲剧艺术院院长。其间,大力推动剧目创新与人才培养,收获多项省级荣誉。苏鹏获中国戏剧二度红梅金奖、杏花奖,成为一级演员;李红莉拿下中国首届国际小戏艺术节优秀表演奖、中国戏剧红梅奖金奖,成为二级演员。王苗苗、孙凤梅、张瑾摘得山西戏剧杏花奖;黄丹获中国戏剧红梅奖山西赛区奖及市级赛事银奖;张萍跻身山西卫视《走进大戏台》十强,获河南省戏剧汇演文华奖,还登上星光大道推广蒲剧。

“新声代”,与老戏双向奔赴

“老戏怎么让年轻人上瘾?”直播互动时,网友问题弹出,武俊英说,蒲剧是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它的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离不开戏迷朋友的支持和专业演员的坚守。“要有这样一批喜欢蒲剧的人学习传承,一句句地学、一代代地传,再加上自己的发挥,蒲剧才能越来越好。”

“过去唱戏,台下最多几百、几千个观众。如今一条短视频发出去,万千人都能看见。”武俊英的徒弟韩清娟对此深有感触。曾是万荣县蒲剧团演员的她,后来转行做起了生意,却始终放不下心头的蒲剧。2020年开始,她在抖音上解说戏文、亮嗓演唱,成为日常。“每天都有新老观众走进直播间,直播间也是舞台。观众在这里看到蒲剧人刻在骨血里对戏的痴迷,了解蒲剧特色种类,对蒲剧传承创新具有重要作用。”武俊英觉得,直播间不大,却能够让这份古老艺术的传播力成倍生长。

传承路上,越来越多的“新声代”加入。21岁的临猗小伙子白闻蒲与蒲剧的缘分始于童年,跟着奶奶看戏的时光,让蒲剧成了他“离不开的声音”。如今北漂的他,仍坚持唱武派唱腔。进入梅兰芳纪念馆工作后,多次在公开场合亮嗓,将蒲剧的声音传得更响亮。

在戏迷队伍中,类似的热忱随处可见:在新疆工作的支教老师教孩子们唱《苏三起解》,把蒲剧带到了大西北,还为孩子们排演,让他们在课堂上学习演唱;全国各地的戏迷来家中学艺,武俊英自费管食宿,全力支持其研习;弟子张萍是三门峡人,她以自己的痴迷和执着,让武派艺术成了当地观众的最爱;徒弟韩清娟(网名“武派二丫”)每天直播传艺;另还有不少跨行从业者也心系蒲剧,以抖音为窗口延续着与梆子戏的不解情缘。

武俊英十分注重戏迷队伍的培养,戏迷们学习的热情常常让她感动。“那种好学上进的精神、对戏曲的赤诚热爱,值得敬佩。”她说,“现在直播间里年轻人多了,我坚信,传承是双向的,我们守着戏,他们爱着戏,蒲剧的声音将会更响亮!”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