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转型坐标 书写运城新篇

​——深入贯彻落实市委五届九次全会精神

本报评论员

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市委五届九次全会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引,锚定“一城两区三门户”目标和思路,为全市转型发展绘制了清晰路线图。

转型之路,道阻且长,行则将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转型发展要做到“坚定”与“有序”,这一方法论对运城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坚定”意味着要锚定“三大门户”建设不动摇——作为具有独特区位和资源优势的城市,我市既要聚焦产业升级需求,打造产业转移优先承接门户,积极吸纳国内外优质产业资源,为区域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也要深挖文化底蕴、整合商业与旅游资源,建设文商融合旅游热点门户,让文化魅力与商业活力、旅游吸引力相互赋能,形成特色发展优势;更要主动融入国家开放大局,构建内陆地区对外开放门户,畅通内外联动渠道,提升在更大范围配置资源的能力。

“有序”则要求处理好三重关系:在扬优势与补短板中找到平衡,既要擦亮现代农业、文化旅游等传统优势“金名片”,也要补齐科技创新、高端制造等领域短板;在新旧动能转换中做好衔接,让钢铁、焦化等传统产业通过技改“老树发新芽”,让“合汽生材”等新兴产业加速“小苗成大树”;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中深度融合,推动产学研用深度协同。市委五届八次全会以来,我市转型发展蹄疾步稳的实践证明,唯有方向不偏、步调不乱,才能在转型深水区行稳致远。

转型发展是项系统工程,需多点发力、协同推进。全会提出要“夯实转型发展基础”。扩围提质实施“两新”政策,就是要让新产业、新业态成为转型新引擎——既要推动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产业集群发展,也要培育跨境电商、智慧物流等新业态,让传统产业“含新量”与新兴产业“增长量”同步提升。

推动“两重”项目建设,要聚焦“有效投资”这个核心。从黄河金三角(运城)创新生态集聚区建设,到闻喜金属镁、稷山板枣等专业镇升级,每个项目都要算好“长远账”:既看当下的投资拉动效应,更看对产业链的补链强链作用。同时,要把“稳”字贯穿始终,通过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为转型营造安定环境。

转型综改示范区的牵引作用不可替代。要以制度创新打破体制机制障碍,让土地、人才、资金等要素向优质项目集中;以产业创新推动重点产业链能级跃升,推动汽车零部件产业加快延链补链、精细化工产业攻克关键技术;以科技创新打造“创新飞地”,吸引高校院所来运设立研发中心,让创新成果在运城开花结果。

转型发展,说千道万,落实为要。全会的部署要落地生根,离不开各级干部“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和“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干劲。面对产业升级的“硬骨头”,要敢于啃下传统产业技改的“硬任务”;面对创新不足的“卡脖子”问题,要勇于突破人才瓶颈,既“筑巢引凤”吸引高端人才,也“搭台育雏”培养本土工匠。

风好正是扬帆时,奋楫逐浪向未来。市委五届九次全会已吹响转型发展的新号角,全市上下唯有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清醒,把全会精神转化为具体行动,让好运之城在转型之路上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为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贡献运城力量。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