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胶的“成长之路”
山西博物院展出的釉陶驮粮驴 记者 刘亚 摄
阿胶一名首见于《神农本草经》中,原料不详。在汉末的《名医别录》中记载阿胶“生东平郡,煮牛皮作之,出东阿”。由此可知,汉代的阿胶由牛皮制成。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阿胶的主要原料为牛皮,而不是我们现在所熟知的驴皮。
到了唐朝中后期,开始有了用驴皮制作阿胶的记载。陈藏器的《本草拾遗》中言“诸胶皆能疗风止泻补虚,而驴皮胶主风为最”,可知唐朝中后期已有驴皮制阿胶的做法,且在临床实践中医家已发现二者功效的差异。
到了明清时期,驴皮胶的应用更加广泛,《本草纲目》中分列了黄明胶与阿胶两条,明确指出了黄明胶为牛皮所作。《本草汇笺》《神农本草经读》等书中均言“阿胶乃乌驴皮所煎成”,而未再提及用牛皮制作阿胶这种方法,驴皮成为制阿胶的唯一原料。
到了现代,牛皮所制的黄明胶成了阿胶的伪品之一。
到了唐朝中后期,中原与西域的贸易往来更加频繁,进入中原的驴变为寻常之物,驴皮资源充足,促使了人们在制胶时选择驴皮而不是稀缺的牛皮。
但究其根本原因,还是要看二者功效的差别。随着驴皮胶的使用与医家临床经验的积累,驴皮胶与牛皮胶的功效从一开始混为一谈的“俱能疗风,止泄,补虚”逐渐清晰明确。驴皮胶“力主祛风”,功善补血、滋阴、养肺,而牛皮胶则为“外科活血止痛要药”,长于活血、止痛、消肿。
(《中国中药》杂志)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