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璞归真的现代史——读张星芳《仰望星空》
张星芳是山西运城河津人,从她的文字中又可得知,她是江苏镇江人。我一直相信,一个地域用天长地久来涵养文脉,一定会给本地域的子民输送特定的养分,无数文人的经历已经在证明这个论点。因此,文明积淀深厚的晋南和江河交汇处的镇江,不同程度地为张星芳注入特质,她的文字便同时具有深长的韵味和婉约的风情。
《仰望天空》作为一本涵盖散文、评论、诗歌、小说的文集,展现了张星芳的创作全貌。不论哪一种文体,都可以看出她的态度很认真,这一点要对她表示赞许,因为有许多人写顺了,会敷衍,但恰恰文字是最不会骗人的,人情人性可以成为伪装者,而文字不会,每一个文字都带有自己的态度,一览便知。也可以看出,每一个字都是她的陪伴,所有的快乐、忧伤、痛苦、爱恨,以及与社会的矛盾,都被妥妥地寄存在文字里。她养文字,文字也养她,陪她由懵懂走向清澈、由美好变得更美好。
用很快的速度阅读完张星芳的作品,深觉有几点特质值得细说:
一、返璞归真的语言
如今许多作家都在语言上追求那种诗性的、哲思的、深沉的或陌生化的文字,这似乎不应该被质疑,包括我自己,也在刻意地追求或隽永或陌生,但读张星芳的文字,却忽然感知到一种返璞归真的舒服。终归文字是写给人看的,不应迷失于语言或思想的迷宫。
张星芳或许是天性于此,总是用朴素的语言去描述一件事、一个写作对象。《我与河津老城》中,写即将消失的莲花池:“老师又何尝不知道呢?只因莲花池这个名字及老人们讲的她的过去太美丽了,不由得让人向往。”语言多么朴素,却让我心动,这句话包含的意味太深太多了,文字背后藏着那一声悠远而深长的叹息,或许还有几许泪光。一切都不需要明言,一切都在意会之中。再比如《大拆迁》中,语言更是直接坦荡、直击核心,我们不必给她标注答案,自行理解便是。
从这个意义上讲,她或许不是返璞归真,而是真正秉持着朴素之心写朴素想法,没有任何伪装,但对我们来说,却感受到返璞归真。不由凝神,我们从什么时候开始炫技了,竟然忘了当初为何出发。
二、书写飞速发展的现代史
张星芳以“我手写我心”记录着所处的时代。在她的笔下,河津老城消失了,连同童年记忆也一并被带走了。她坦然接受日新月异的变化,也记录着消逝和重生。面对新城以一些地名复刻历史,她五味杂陈地全盘接收,并投入精力去宣传。
她写她的家乡,九龙庙作为她身边为数不多的传统文化的载体,也在某种程度上解体。她没有埋怨和责怪,只是记录这几十年来的变化——每年在庙会上印下足迹,眼看着小别墅一一建起,与过去相比,变了大模样。她的九龙庙不是旧日的九龙庙,却又是实体上的九龙庙,而她心上的九龙庙才是真正的九龙庙。她记录梯子崖的重新修建,记录年俗的淡化,记录龙门村的模板……她努力记录着亲历的一切。
很少人意识到,当代的我们用散文或报告文学书写时,往往会不经意间把真实的历史记录下来。史书多载帝王将,不是历史的全部,而由广大浩瀚的民间史组成的大历史,才是历史的真相。只要我们秉持良心写作,写下的便是现代史。有时查找一个人一个时代的资料,《二十四史》等正史很难涉及,这就需要野史和杂抄一类的书籍,许多人在写作时深有体会。那么,我们的书写说不定是后人寻找资料的一个按图索骥,从这个意义上讲,应该珍惜每一个用朴素语言记录下身边一切的作者。
张星芳还未意识到这点,所以有的地方还挖掘不够深入。比如,她的先祖张其昺生活在清朝乾隆年间,重农桑,重教育,续修过《河津县志》,再往上推,她更早的先祖张玉书是《康熙字典》总编撰,这是何其重要的家族渊源。本可借此追溯家族与时代的联结,如纪录片《客从何处来》那般,从家族史折射大历史。家,就是中国史,追思怀旧,追根溯源,家国情怀,最终表达的是我们这个民族的重要性,回答的是我们是谁、我们这个民族是什么这样的大问题。她的资源无限接近这个大问题,但她却轻悄地绕开了,实为遗憾。或许,这可成为她今后的写作方向,以朴素笔触补充当代史。
三、为地域文化添砖加瓦
在传统文化回归的浪潮中,我们自己的文化就成为人们重新审视的对象。“位卑不敢忘忧国”,是许倬云先生的人生理念,也应该是我们的。我们无法达到他的大历史观,可以抵达的就是我们的地域文化,具体到张星芳,应该是生她养她的河津和运城。
她也正在做,她写河津老城、九龙庙、家戏、龙门村、大梯子崖,写她能触及的一切。她在她能做到的范围内为地域文化添砖加瓦,但这远远不够。
以河津老城为例,可以深挖:老建筑的建造年代、建造者、建造缘由等;653年存续中发生的故事,走出的先贤;消失的时间和原因……若能从当下回溯过去,再结合古今,必成厚重之作,可参考杜学文《在中土》的写法。
《大梯子崖》是书中写得最好的一篇,但还可以扩展深度,加些独家资料,找别人没有的角度,会更显厚重。希望她能真正把河津写成她的文学故乡,类同莫言的高密、邱华栋的新疆。
“仰望星空”可能和她的名字有关,更多是心之所至——星辰大海是人类的来路和归途,由此可确认她有高远的理想。人生海海,素履以往,若她能秉持一颗朴素而柔软的心,在文字上下更大功夫,在写作路上披荆斩棘、舍得吃苦流汗,定将抵达心中的文学彼岸。
王芳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