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声里不仅有梦想,更有责任”
——记运城籍歌手张琳与他的“张歌飞扬”音乐团队
在河东大地上,有这样一支乐团:成员来自各行各业,却因对音乐的热爱与对家乡的赤诚凝聚在一起;他们扎根基层,用一场场演出传递乡音乡情;他们心怀公益,以歌声回馈这片养育他们的土地。这就是由运城籍歌手张琳创办的“张歌飞扬”乐团。从2021年延安首演时的七八人小团队,到如今汇聚20余人的艺术力量,这支乐团始终循着“德艺双馨、回馈桑梓”的初衷,让一批又一批青年歌手在艺术的沃土中成长,从田间地头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张琳演出照
为家乡培育有德行的艺术种子
“艺术可以成就人,但德行才能立住人。”这是运城籍歌手张琳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他创办“张歌飞扬”乐团的初衷。这位集作词、作曲、演唱、板胡演奏等多种才华于一身的多能艺人,曾为《小兵张嘎》《喜耕田的故事》《天眼》等我们耳熟能详的电视剧演唱主题曲,也用《人间天堂》《万象争荣》《风雨竹》等音乐作品勾勒家乡运城的美。
虽然在外发展多年,但张琳始终心怀家乡。2020年,在一场家乡举办的民歌大赛上,张琳看着那些青年歌手对艺术的渴望与追求,他萌生了组建乐团的想法——“我想为运城培养一批既懂艺术、又守德行的艺术人才,让他们也能用歌声走出家乡、反哺家乡。”
成员“照靓”组合
2021年5月,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一场在延安的演出拉开了“张歌飞扬”乐团的序幕。最初,团队只有七八人,有专业音乐人士,也有音乐爱好者,大家因音乐相聚,为家乡而歌。张琳也给团队成员定下铁规矩:人品是第一道门槛。他常对成员们说:“学艺先学做人,不孝敬父母、不心怀公益的,能力再强也不能进团队。”队员们也始终将老师的话记在心里。
在芮城老家的一次公益演出时,突然而至的一场大雨导致演出暂停。晚上,张琳见到团队成员的第一句话不是询问设备损失,而是叮嘱大家:“先安排孩子们吃饭。”这份对成员的关怀,让团队像个大家庭一样温暖。成员张鹏回忆:“老师从不摆架子,每次见面都让我们赶紧提问题,就连吃饭时也会放下筷子逐字纠正我们的发音,连换气的细节都不放过。”这种言传身教,让“德艺双馨”的理念深植每个成员心中。
从田间地头到央视舞台的成长
“张歌飞扬”乐团成员大多来自运城,这份同乡情让大家在一起就如同一个大家庭,互相帮忙、互相温暖。刚开始,大家多在乡村广场、县城舞台排练演出,但就是这样“接地气”的团队,却走出了一批登上央视舞台的歌手。
成员张鹏
在乐团里,没有固定设备,张琳就动用自己的人脉,找朋友借演出设备;没有专业场地,成员们就在农家院、乡村广场进行排练。团队里的“大小王”组合,曾困于“口水歌”的创作瓶颈,虽然在本地收获了一些名气,但想要走向更大的舞台还需要一些历练。拜师学艺后,张琳为他们量身创作歌曲《我的好爸爸》,并为他们联系北京的录音团队,录音时更是在旁边逐字逐句帮他们打磨咬字、吐气、情感。拍摄MV时,他亲自联系导演、化妆师,陪着他们选景到深夜。如今,这首基于真实故事创作的歌曲,在演出时总能让台下观众热泪盈眶。
团队里的小提琴手谢凡,在太原、运城也曾是小有名气的乐手,加入团队后,在张琳的推荐下参与了央视非遗晚会,与大腕同台,一段对奏视频更是收获数十万流量;“照靓”组合将山西民歌带到了央视舞台,被观众称赞“地道”……
“老师总说,舞台不分大小,用心唱就有力量。”团队里年轻成员李慧说。2023年拜师的她,本职工作与音乐无关,却在张琳的指导下,从音准都抓不住的爱好者,成长为能在县内元旦晚会、公益演出中独当一面的歌手。团队还为成员争取到吉林卫视村歌大赛、央视“心连心”晚会等更大的舞台,让运城的声音传遍全国。
成员“大小王”组合北京录音
用歌声回馈家乡的土地
“我们是从运城走出去的,更要回到运城去。”这是“张歌飞扬”乐团的行动指南。成立至今,团队的足迹遍布运城的乡镇村落,公益演出成了常态。
2024年4月,在芮城县学张乡举办的“张歌飞扬”公益演出晚会的场景至今仍让成员们感动不已。演出当天,现场座无虚席,当张琳带领徒弟们唱响《有爹有娘》《好年头》等原创歌曲时,台下老乡们举着手来合唱,不少人抹着眼泪说:“这是咱运城人自己的歌。”
成员谢凡
除了参与大型演出,乐团成员们还扎根基层做“小事”:去敬老院为老人唱歌,到扶贫点为乡亲鼓劲,给退伍军人专场演出……成员们常说:“公益演出没有报酬,但看到老乡们的笑脸,比拿奖金还开心。”张琳更是身体力行,承担成员学习、创作的吃住行费用,联系北京录音棚,却从不接受徒弟的宴请,他总说:“你们挣钱不容易,把歌练好,多为家乡唱几句,就是对我最好的回报。”
让运城的歌声永远飞扬
在“张歌飞扬”乐团,有个特别的拜师仪式:不摆宴席、不送厚礼,只需要同门的见证,一句“跟着老师学做人,跟着老师学艺术”口号,成了最郑重的承诺。张琳的老师是著名歌唱家王昆,这份师徒情谊让他深知传承的意义。如今,他把这份传承融入团队:按拜师时间早晚排师兄弟姐妹,老成员照顾新成员,各地成员相互接待,像亲人一样互助。
团队中最小的成员“蔚蓝风暴”组合成了“团宠”,谢凡的小提琴声成了团队的标志之一……团队里,有人放弃了商演机会参加公益,有人推掉应酬坚持每日练声1个小时,有人从业余爱好者变成专业歌手。他们说:“是老师让他们明白,歌声里不仅有梦想,更有责任”。
从延安首演的青涩,到央视舞台的从容;从七八人的小团队,到凝聚众力的艺术力量;从个人追梦,到带动一群人反哺家乡——“张歌飞扬”乐团的故事,是运城青年与家乡双向奔赴的写照。正如张琳所说:“我希望有一天,徒弟们能超越我,让运城的歌声飞出山西,飞向更远的地方。但无论飞多高,都别忘了,根在这里,情在这里。”
如今,运城的田野上、广场上,仍时常响起“张歌飞扬”的歌声。那歌声里,有对艺术的执着,有对家乡的热爱,更有一代艺术人“传帮带”的赤诚。这歌声,正在运城大地上,越传越远,越唱越响。
记者 杨颖琦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