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爷胡狗焕

胡春良

爷爷的弟弟,我的二爷胡狗焕烈士,夏县泗交镇下秦涧村人,生于1920年,1941年参加革命,任抗日十支队三大队三中队八分队班长,1943年在夏县虎庙梁与日伪作战受重伤不治而壮烈牺牲,时年仅23岁。1956年被夏县人民政府批准为革命烈士(晋烈字第047663号)。童年时期,我经常听到村里人讲二爷的故事,他智斗鬼子的故事在家乡太宽河一带广为传颂。

1941年,农历四月十三,日军的铁蹄踏破了中条山的宁静,大山深处的小村下秦涧遭受浩劫,数十名乡邻不幸遇难,国军驻军骑兵连亦有重大伤亡。二爷一家侥幸逃出敌军的包围,钻进大山密林深处藏了起来。面对国难家仇,他满腔怒火,积极组织乡邻伺机打击敌人。不幸的是在当年日伪的一次大扫荡中,他为了掩护乡亲而不幸被俘。敌人准备将他押解到平陆曹川,当作苦力役使。二爷是土生土长的太宽河人,对这一带的沟沟岭岭非常熟悉。他伺机在押解的途中逃跑,就装作十分害怕,很顺从。当沿着滴家洼崎岖的山路,行进到黑龙潭附近的春沟槽(山沟名)时,这里山高林密、坡势极陡,他口口声声喊口渴,敌人解开他手上的绳子,他装作趴在山泉边去喝水,趁其不备,像豹子一样猛然跃起,撞倒一个敌人,并顺手夺下敌人的枪,顺势从坡上滚下去,待他们反应过来,用枪扫射时,他早已钻进了密林。气急败坏的日军只有在山林里大呼小叫的份。

凭着夺来的那条枪,他参加了抗日游击队十支队。十支队以太宽河流域为主要根据地,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游击战。在1942年日伪一次大扫荡中,二爷被十支队三大队大队长张兴顺派到下秦涧村执行任务,不幸和敌人狭路相逢,他不慌不忙地钻进了自家院子并顺手闩上木门。当敌人砸开门后,他当头一枪撂倒一个敌人,纵身扑到北厦屋并上了楼,在楼梯口,他用枪托砸下去一个敌人后,从靠近山坡三米多高的天窗上一跃而下,由顶场地向柴家沟方向狂奔。当敌人上楼发现他跳窗后,急忙从屋子里追出来,敌人在后面叽里呱啦乱喊乱叫,胡乱放枪,子弹擦着他的耳朵在飞。他穿过四亩地、六亩地齐胸的庄稼,钻进柴家沟的密林里。

在4月13日,日军袭击下秦涧村后,二爷顾不上娇妻幼女,积极组织并抢运驻军没来得及转运的弹药物资。当时弹药库共有两处。一处在下秦涧窑上的一孔土窑内,一处在村对面王家坡岭上窖藏。他同谢武俊(后任十支队地下情报员,生于1914年,2005年去世)、胡文明(1908年生,1990年去世)等联络国民党第三军驻平陆下涧的官兵转运弹药。转运弹药时,二爷打头阵,带领乡亲们在山林中摸索前进,在悬崖峭壁上,他用粗葛条把乡亲们连在一起。在转运途中遇到日军巡逻队时,他就学豹子、狐狸、猫头鹰的叫声,分散日军的注意力,有时还会只身引开日军,掩护乡亲转运。利用夜色掩护,硬是沿太宽河两边峭壁,用了几个晚上的时间把弹药物资成功转移。1943年,在虎庙梁同日伪作战时,二爷身负重伤,被抬回家,当时缺医少药,伤口感染,得破伤风六日不治而亡。时隔七十余年,下秦涧村民每每谈起他,纷纷称他是个难得的好苗子,敬佩之情溢于言表,同时深表痛惜惋惜,只恨天不假年,英年早逝。

二爷有一遗孤名叫胡引娥,目前仍健在。我的二奶奶赵小莲半生流离,备受艰难,晚年由我父母养老送终,1993年病逝后与二爷合葬于下秦涧村阳坡顶,身卧青山,日夜都能听到太宽河哗啦啦的流水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