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岁月中的英雄
梁阳安
之所以称父亲是烽火中的英雄,是因为他在抗日的烽火中参加革命,打过日军,流过血,受过伤;在解放战争“三打运城”的战役中,冒着枪林弹雨,运送弹药等物资,带领民兵支前。
1925年,农历八月,父亲梁继敏出生在山西省阳城县圪涝掌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里,祖祖辈辈深受地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虽然家里很贫困,几乎是吃了上顿没下顿,但爷爷奶奶还有两个伯父,省吃俭用、倾全家之力,供父亲到阳城县城去读书。就是在那里,父亲接受了革命思想的教育。
1941年,年仅16岁的父亲怀着抗日救国的革命思想,到阳城县抗日民主政府当了警卫员,从此走上革命道路。
在一次和日军遭遇战中,父亲不畏牺牲,英勇杀敌,打死打伤多名日军士兵。在那场战斗中,他左小腿受了枪伤,腿上留下了无法消除的伤疤。正因为有了这样的经历,他最爱唱的歌就是“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父亲在阳城县某区任助理员期间,接到可靠情报,有一地主家里窝藏着一批武器弹药,父亲带领区小队的队员,成功缴获了6挺机关枪、十几支步枪及相匹配的子弹,受到上级的表扬。
由于父亲突出的表现,1944年10月,19岁的父亲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45年5月,父亲又被选送到阳城干部培训班学习。
1945年7月间,太岳部队到阳城县招兵,父亲积极响应组织号召,第一时间报名参加八路军,同时还走乡入户,一次就动员了32名适龄青年参军,受到太岳区委的表彰,《新华日报》太岳版也特意刊发了父亲的先进事迹。
1947年3月,解放运城战役即将打响,太岳区党委调我父亲到太岳五地委工作,并任命他为稷河二区特派员,领导组织该区民兵支援运城前线。父亲深知支前工作的重要性,他走遍了稷河二区的每一个村庄,向村民们讲解运城战役的紧迫形势和支前工作的重要性,确保前线的需求,村民们纷纷报名参加支前队伍。
为确保支前工作顺利进行,父亲给支前队伍作了战前动员和注意事项,在“三打运城”的每一次战役,父亲都发挥了一个共产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冒着枪林弹雨,始终走在支前队伍的最前列,保证了攻城部队的物资供应,出色地完成了支前任务,受到太岳区党委的表扬。
历经三次攻坚战,运城于1947年12月28日解放,回到人民手中。次日,父亲即接到太岳区党委调令,到太岳区党校学习了9个月,继后又到运城专区党校学习三个月。
经过一年的党校学习培训,父亲党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都得到了大的提升。
党校结业后,父亲带着党的重托,于1949年年初前往运城盐业鸿裕盐场任党支部书记。他到达工作岗位后,积极向盐工们讲解革命道理、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调动了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1950年8月,稷山发生了反革命暴乱。接到运城支区的命令,父亲和盐警大队领导带领两个连的警力前往稷山平息暴乱。
1955年,根据党的有关政策,以及上级党委的安排,父亲在鸿裕盐场开展了公私合营工作,团结私营盐主成功地完成了公私合营工作,使盐业生产达到了历史最好,有力地支援了社会主义建设。
1958年,鸿裕盐场合并为运城盐化局,他先后又担任盐化局九车间党支部书记和盐化五厂党总支部书记。在任期间,他一直带头参加劳动,和职工们同吃同住同劳动,足迹遍布茫茫盐池的每一个角落。
在盐化局档案室里至今还珍藏着1960年8月9日刊登在《盐化报》上题为《记梁继敏同志的二三事》的文章,文章生动地描述了父亲担任盐化局九车间党支部书记带头和职工们参加生产劳动的事情:因8月8日天气不好,父亲带领职工们到盐池“抢盐”,从早干到晚。作者还描写了8月7日晚,父亲半夜三更到职工宿舍查铺,为职工盖被子的动人情景。文章称,父亲是党的好干部、群众的贴心人、人民的好公仆!文章用“干部参加劳动,群众水乳交融,领导一马当先,群众万马奔腾”这四句话作的结尾。
一直到1962年底,父亲才从盐化五厂调到局里任职,又先后担任盐化局保卫科科长、盐化局组织部部长、盐化局职工医院党支部书记等职。不管到哪一个岗位,父亲总是勤勤恳恳为党工作着。
不幸的是,1967年7月21日,父亲积劳成疾因病去世,年仅42岁。当年我13岁,距今已58年之久。但我对父亲的思念一直没有停止过,父亲的音容笑貌永远留在我的脑海里。
父亲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革命的一生、光荣的一生。在战争年代,父亲和千千万万革命前辈一起,抛头颅,洒热血,换来了国泰民安的太平盛世!在和平年代,父亲和群众打成一片,带头参加劳动,为群众谋福祉,甘当人民的公仆。
父亲,我们缅怀您、感恩您,愿您老人家在天之灵安息!我们一定要传承红色基因,学习您老人家忠于党、忠于人民的优良传统,永远跟党走,不回头!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