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草衔环:善有善报的生动注解
□记者 王捷 文图
在浩如烟海的中华辞海中,歌颂知恩图报、感恩报德等中华传统美德的成语不胜枚举,但“结草衔环”颇为独特,因为它是由“结草”和“衔环”两个典故组成。其中,“结草”发生在永济、临猗段的黄河两岸,“衔环”发生在东汉时代的华阴山。
河东成语典故园“结草衔环”雕塑
“结草”,就是把草结在一起绊倒敌人,搭救恩人,这一典故出自《春秋左传·宣公十五年》。据记载,晋国大将魏颗的父亲晋国大夫魏武子有一位非常宠爱的小妾,因为小妾没有子嗣,怕她不好生活,魏武子刚生病时,对魏颗说:“我死后,你一定要把她嫁出去。”没多久,魏武子病重,却又告诉魏颗:“我死后,一定要让她殉葬。”然而,魏武子死后,魏颗还是把那位宠妾嫁给了别人。有人问他原因,他说:“人在病重的时候,神智是混乱不清的,我听从的是父亲神志清醒时的吩咐。”
鲁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秋七月,秦桓公出兵伐晋,驻扎在晋地辅氏(永济对岸,今陕西渭南大荔)。晋侯出兵渡过河作战,魏颗与秦将杜回相遇,二人厮杀,难分难解。杜回是秦国力士,魏颗渐渐不敌。突然一位老人出现,用草编的绳子套住了杜回,将其绊倒在地。魏颗赶上前将杜回俘获,秦师大败,晋军获胜。当天夜里,魏颗梦见了白天为他结草绳绊倒杜回的老人。老人对他说:“你遵从令尊大人清醒时的遗愿,没有让我的女儿为他陪葬,而是将她遣嫁出去。我这样做是为了报答你的大恩。”魏颗猛然惊醒,没想到自己曾经的一念仁慈,竟然得到结草报恩。
“衔环”,是嘴里衔着玉环,这一典故见于《后汉书·杨震传》中注引的南朝梁代吴均的《续齐谐记》,讲的是东汉初期杨宝童年时期的故事。杨宝来到华阴山,看到一只黄雀被老鹰所伤,心生怜悯,便将它救下,还带回家精心照料,欲等其痊愈后放归自然。没想到调理好后,黄雀变成了黄衣童子,说自己是王母娘娘使者,赠以4只玉环,说可保佑其子孙位列三公,为政清廉,处世行事像这玉环一样洁白无瑕。后来,杨宝的儿子杨震、孙子杨秉、曾孙杨赐、玄孙杨彪四代均官至太尉,刚正不阿、清正廉洁,他们的美德为后人所传诵,天下钦仰。
尽管这两则故事,都颇有点玄幻的色彩,且故事背景在不同的时代,但后世还是将“结草”“衔环”合在一起,因为它们共同诠释了“善有善报”的朴素真理,以其来比喻感恩报德、至死不忘。“结草”体现了生者对逝者善意的延续,给予他人生命的尊重,最终收获了意外回报;“衔环”则展现了人类与动物之间超越物种的仁爱和善意,更为家族带来了福报。人们还将“结草”“衔环”视为恩义的最高回报方式,用来表达永世不忘他人的恩情。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那份“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余温,同样是对善意的最美回报。也因此,古人重视感恩、报恩的朴素道德观念,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结草衔环”告诉我们,如果每个人都能报以感恩之心、知敬畏,传递善意与温暖,那么,社会上就不会有矛盾和冲突,人们之间的信任感也会更深,互帮互助的风气亦会让整个社会更加团结、美丽。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