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绿”融合走向振兴
——绛县横水镇柳庄村探索红色资源赋能乡村振兴之路
国家税务总局绛县税务局全体党员在横水镇柳庄村参观学习,并重温入党誓词。 记者 金玉敏 摄
在绛县横水镇的中条山麓下,一座名为柳庄村的小村庄,正经历着一场由红色基因驱动的深刻变革。这里曾是陈赓将军指挥闻夏战役的驻扎地,斑驳的指挥部旧址、新落成的党性教育馆与千亩连翘药田交相辉映,构成一幅“红绿交织”的乡村振兴图景。
近年来,柳庄村以党建为引领,通过系统性保护革命遗址、创新文化传承形式、推动红色文旅与生态产业融合,探索出一条“红色资源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之路。
保护革命遗址 传承红色基因
柳庄村的红色基因始于1946年的闻夏战役。陈赓将军在此指挥的这场关键战役,为后续晋南反攻奠定了基础。然而,随着时间推移,指挥部旧址等多处房屋因年久失修,一度面临坍塌风险。“这些旧址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柳庄人的精神丰碑。”柳庄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许学惠回忆道。
2021年,柳庄村党支部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深度挖掘当地的红色资源和红色文化。在走访村内的老人和搜集历史资料后,柳庄村党支部决定将革命遗址保护列为“一号工程”,在县委县政府支持下,启动系统性修缮工作。
“陈赓将军和战士们当时都住在村民的家里,这些年,有的房子已经多年无人居住,院落里杂草丛生;还有的房子已经彻底废弃并发生坍塌。我们经过和房主沟通,说明了规划后,得到了大家的支持,以很低的价格将这些宅基地收回村集体,然后进行提升改造。还有一名村民主动配合村集体,将自己的房屋打造成纪念馆,每年只象征性收200元租金。”许学惠说。
在革命遗址修复过程中,柳庄村的村民成为当之无愧的“主角”。没有聘请专家学者,也未依赖专业图纸,村民们以村中老人口述的历史为蓝本,凭借代代相传的记忆,一砖一瓦还原了陈赓将军指挥部、战时通讯区等旧址。
柳庄村村“两委”干部及村内的老人组成“顾问团”,每日驻守工地指导细节,确保革命遗址恢复工作与历史“严丝合缝”。更令人触动的是,这场革命遗址恢复工作与村民增收形成“双向奔赴”——村委会以每小时12元的报酬吸纳村民参与施工,既解决了留守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又让年轻一代在劳作中重拾红色记忆。最终,4处旧址和占地1680平方米的“陈赓为和平而战主题馆”,在村民手中“重生”,且每户村民也获得了“红利”,让这场修复超越了文化意义,成为乡村振兴中“精神与物质共富”的生动注脚。
“这张陈赓将军剪纸画是村民自己剪好捐出来的,这幅墙画也是村民自己画的,这些桌椅也是村民捐的……”行走在柳庄村革命遗址的各展馆,到村工作大学生柳心渝向记者介绍道。
历时8个月,柳庄村的革命遗址完成修复。如今,指挥部旧址内陈列着煤油灯、作战地图等,真实还原了当年的烽火岁月。
讲好红色故事 激活奋进力量
“欢迎各位同志来到绛县柳庄村参观学习,我是今天的讲解员魏瑞虎。陈赓将军虽然只在柳庄村待了48天,但留给我们的那些故事,依然让后人们印象深刻,我们现在就开始进入陈赓将军当时的居住地,一起来感受下当年在这里发生的故事……”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国家税务总局绛县税务局的青年干部怀着崇敬的心情步入“陈赓为和平而战主题馆”。
馆内,丰富的历史文物、翔实的文献资料、生动的影像记录,全方位、立体式地展现了陈赓将军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让前来参观学习的青年干部深切感受到陈赓将军坚定的革命信念。
“陈赓将军1946年在绛县柳庄村,指挥太岳纵队10旅、11旅、13旅共7个团,取得了著名的闻夏战役和临浮战役大捷的光荣历史,让我感到十分激动。”一名参观学习的年轻干部表示。
“军民情深展馆记录的是陈赓将军在柳庄村驻扎期间发生的故事,‘东门外的碾盘’‘送饭’‘谁吃了桃子’等都是根据村里老人们的口述整理出来的,反映了陈赓将军以及八路军与老百姓‘军民鱼水情深’。”魏瑞虎介绍道。
参观结束后,绛县税务局还组织年轻干部开展“青春对话历史”主题团课,引导青年干部思考新时代青年税务干部的使命担当。20余名青年干部踊跃发言,绛县税务局青年干部杨达表示,将以革命先烈为榜样,把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转化为工作动力,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严谨的态度、更加扎实的作风,投身到税务工作中,为绛县税务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绛县税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主题活动不仅是对革命先烈的缅怀,更是一次深刻的党性教育和思想洗礼。
在柳庄村的青砖灰瓦间,革命遗址的故事与时光交织。陈赓将军的足迹从作战地图旁延伸到村民的家中……横水镇“青年红色宣讲团”的青年们,用“小切口”撬动“大历史”,让红色基因在柳庄村焕发新生。村里的老党员感慨道:“这些年轻人把陈赓将军的故事讲得比我们这些亲历者还生动,我打心眼里高兴!”
“为了让陈赓将军的故事在柳庄村传下去,横水镇党委组建‘青年红色宣讲团’,由到村工作大学生、选调生、乡镇干部等15名党员组成,通过专业培训,进行专题讲解。”横水镇党委组织委员崔艺洁表示。
如今,“陈赓为和平而战主题馆”已成为周边地区红色教育的“精神地标”,累计接待党员干部群众超3万人次。
许学惠告诉记者:“下一步,村‘两委’干部还计划编印《柳庄红色记忆》手册,通过广播每日讲述革命故事,让红色文化以更加鲜活的形式走进村民日常生活。”
“红绿”融合发展 促进乡村振兴
沿着中条山脉蜿蜒而上,柳庄村的千亩连翘药田翻涌着翠浪。这个曾经寂寂无名的小山村,如今正以“红”“绿”交融的发展模式,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近年来,柳庄村探索“党建+农文旅”一体发展新路径,串联革命遗址、连翘药田等资源,打造“红色研学路线”,开展“重走革命路”活动,进一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重走革命路’活动吸引了众多党员干部、学生前来参观学习,不仅带动了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还增加了村民的收入。2024年,柳庄村集体经济收入近50万元,其中‘红色收入’就有3万余元。”许学惠表示,“陈赓为和平而战主题馆”正成为绛县红色教育“打卡地”,运城市委党校、绛县县委党校等单位更是将其列为红色教育基地。
“为了丰富研学体验,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利用连翘等产品资源,成立合作社,围绕红色资源,推出系列文创产品。”许学惠告诉记者。
在与许学惠交谈中,他对柳庄村的千亩连翘药田十分上心。“绛县地处太行山南麓,山高林密、昼夜温差大,为连翘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如今,连翘种植面积已达上千亩,我们计划赋予连翘茶文化内涵,为村集体经济寻找新的增长点。”许学惠表示。
从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到生机勃勃的新时代,柳庄村的红色基因从未褪色。在这里,党建不仅是方向引领,更成为激活历史记忆、赋能产业创新的核心动力。如今,这座中条山麓的小村庄,正以“红”铸魂、以“绿”为裳,书写着乡村振兴的壮丽篇章。正如许学惠所言:“红色资源不仅是精神财富,更是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记者 邢智轩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