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树理的品格

郭少华

最早知道赵树理这个名字,是在小时候读到他的作品《小二黑结婚》时,后来又有我们运城的蒲剧唱段《小二黑结婚》兴起,再次加深了对这个名字的记忆。那时心里知道他是大家,是我们山西“山药蛋派”的领军人物,还知道山西专门设立有“赵树理文学奖”,但更多的就不甚了了了。直到这次参加“2025重遇赵树理作家回家活动”,让我走近了他。我参观了他的故居,了解了他的生平,也踏上了他曾下乡驻村的土地,聆听了赵魁元和杨占平老师有关赵树理的讲座,更多地认识了赵树理的作品,还细读了杨占平老师著的《颠沛人生——赵树理传》。之后,心中便有一种东西在升腾,就是——赵树理品格!

是的,的确是一种品格,一种伟大的执着与信仰,支撑着赵树理走过多舛的人生;支撑着他一生都在为人民写作,成为迄今为止书写中国农民最为成功的“铁笔”“圣手”;支撑着他在受到冤屈之时,仍挂念着未完成的作品:已打好腹稿的长篇小说《户》,已写到第三场的剧本《焦裕禄》,已确定了采访素材的剧本《两教师》。这品格更支撑了他在临近生命的终点,仍将用破纸片写的毛主席诗词《卜算子·咏梅》,交给来看他的女儿,嘱托她想办法交给周扬同志并转交党中央。

在赵树理文学馆,我看到了他抄写的《咏梅》词,在写到“山花烂漫时”,“烂”“漫”两字交错了位置,他又加了个修正符号,后面那个“时”字有些歪扭,我能想象到他是如何在发着高烧的情况下抄写了这首词。站在《咏梅》词前,我久久地无言。我在感念,接受着一种执着精神的感念。我轻轻地念出这首词:“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身处绝境的他想过一死了之,但冷静后,他坚信:党会替他昭雪洗冤,他会熬过这段难忍的日子。是的,他是那枝“梅”,那枝傲雪经霜的“梅”,他心中的党,也终让他看到了春天。

赵树理在相继写出《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等家喻户晓的小说之后,又下乡到了晋东南平顺县川底村。在这里,他和老百姓们同吃同住,一起耕地、播种、锄苗,跟大家一起说戏拉家常。正因为有了在川底乡的生活积累,他写出了长篇小说《三里湾》。作品中的人物“翻得高”“常有理”“糊涂涂”被写得活灵活现,带给读者自然而真实的阅读体验。一时间,《三里湾》在文艺界引起轰动,各个出版社争先恐后都想得到出版权。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赵树理竟然选择了牌子小、资金少、稿酬比别家都低的通俗读物出版社。总编问他原因,他说,我的《三里湾》是给农民读者读,通俗出版社的对象是普通读者,发行量大,印刷成本不高,定价肯定低,这样农民能买得起,所以要交给你们出。当年《三里湾》发行了40万册,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轰动,赵树理也得到了一万元的稿费。他心里很不安,觉得自己既拿着国家工资,又拿稿费,于是他主动提出不再领取国家工资,甚至他下乡的差旅费都不在机关报销,医药费也大部分由他自己出。

我听讲解员讲到赵树理的这些事迹,心里很是震惊。对于赵树理来说,他就是这样简简单单,脑子这样想,也就这样做了。他没有其他的目的,他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他说“要那么多钱干什么?够生活就行啦”。他用自己的稿费让单位总务科人员买了一座四合院,可到最后,他自己把房子越换越小,换得的差价全给了单位。妻子想添置些家具,他却说能有个吃饭、睡觉的桌子、床就行了。当一个人物质简单、精神富裕时,他就是一个幸福的人。他用他的作品滋养了那么多的读者,给他们带来了欢乐与思考,而他就是那“孺子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我觉得现时代的人真应该好好研究赵树理,不仅研究他的作品,更要学习他的品格。人生一世,总要有些高于物质的、更高层面上的追求,这样才是有价值的人生。这是这次“重遇赵树理”采风活动带给我的最强烈感受!

赵树理对待儿女要求严格,坚决不允许他们去搞特殊化。他的女儿赵广建想靠他的关系找个好工作,他却建议她回农村老家去插队。女儿委屈地哭,他说“职业只有分工的不同,并没有高低之分”。当他得知女儿找到的工作是负责动员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参加农业劳动,便提笔给她写了一封长信,信中有这样的话:“你前次来信说你现在的任务是动员毕业生参加生产,而你自己都正是被动员对象,难道不成了侯宝林先生说相声的材料了吗?”他还说,“只要你在生产中真有所建树,你是会感到生产本身就有快乐的”。他的这封长信被发表在《山西日报》《人民日报》《北京日报》等,而赵广建的思想也因此彻底发生了改变。最终,赵树理带上女儿回到了沁水尉迟老家,女儿也真正投入到生产劳动中。

在杨占平老师《山药蛋派骨干作家的人生与创作》讲座上,我提了一个问题,就是“以赵树理为首的山药蛋派骨干作家,对于山西其他作家创作的带动情况如何?”杨老师就讲到了赵树理对后辈作家的扶持与帮助,后来鲁顺民老师也作了补充。我在《颠沛人生——赵树理传》中也看到了赵树理与文学爱好者之间的故事。如他提携一个叫陈登科的作者,先是发现他写的《替死》这部长篇小说内容不错,乡土气息浓厚,但基础明显较差,要是让他自己修改肯定改得不成个样子。于是赵树理花费了几天时间来修改,将小说题目改为《活人塘》,还写了评介文字,安排在《说说唱唱》上发表。后来赵树理还给陈登科写了信,介绍他到北京中央文学研究所学习,耐心帮助他,圆了他的作家梦。另外还有邓友梅、方之、刘真、韩文洲等,这些人都在他的指导之下取得了大的文学成就。此即善行如水,润物无声;赠人玫瑰,甘于奉献。

我站在赵树理先生墓前,献上一枝洁白的菊。菊声无言,深蕴缅怀。面对先生的雕像,敬意心头。他眼神深邃,神态从容,左手夹着一支烟,仿佛可见烟圈徐徐飘起,在烟雾缭绕里,他笔下的人物——小二黑、小芹、三仙姑、二诸葛、李有才、福贵、小飞娥、小腿疼、糊涂涂等依次出场。树理先生则笑意盈盈,笑得好是开心、自在……我想问先生:如何才能写好文章?先生沉默。

出得门来,即将乘车离开,回头看到院墙上刷有先生名言:“必须做生活的主人,对生活真正关心,有感情,以主人公的态度去对待生活中的一切,到了村里,娃娃哭了你要管,尿了也要管,这样才有真情实感,写出了的哭是真哭,笑是真笑。”

原来,他早已作了回答。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