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绛:奋力推动文商旅深度融合发展取得新突破

新绛作为“文旅赋能型试点县”,关键在“文旅”,核心在“赋能”。去年以来,新绛县坚持以文引流、以旅聚势、以商增值,以打造特色古城为牵引,以优化旅游业态为抓手,以发展全域旅游为重点,积极探索文物保护利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等新模式,全面提升综合配套服务,加快推进文商旅深度融合发展,为全市打造文商融合旅游热点门户注入新动能。


古城提质焕新 创新活化利用

“我们像修复古瓷片般对待每处建筑。”在新绛县绛州古城保护修复和活化利用项目施工现场,匠人们正用传统工艺对安子巷的砖雕门楼进行保护修复。项目负责人介绍,正在对14条传统街巷进行“微创手术”、对11处公有历史建筑实施“一屋一策”修缮。

汾河两岸生态向好

古城提质焕新行动是新绛县推动绛州古城保护修复与活化利用的核心任务,旨在重塑古城历史风貌,充分彰显其独特魅力,为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筑牢坚实根基。

这种精细化保护理念延伸至整个古城:“三线”入地工程让蛛网式线缆消失,东天池生态环境治理还原“半亩方塘一鉴开”的诗意,一批“口袋公园”和小游园悄然嵌入街巷肌理。

“保护不是封存,而是让历史与现代对话。”新绛县住建局局长王宏伍介绍,古城将围绕“一街、二门、三关、五坊、六十二巷”建筑布局,对重点历史文化街区、地段进行科学的保护修复与提升,充分激发小微空间和特色建筑的活力,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进一步完善古城功能,彰显古城独特韵味。

龙兴寺景区

古城提质焕新行动开展以来,新绛县坚持以保护传承为根本,以活化利用为重点,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以改善人居为保障,以节会经济为动力,坚持以城市中轴线为引领,建立完善古城项目建设库,积极争取专项债、“专精特新”等资金支持,加快实施21个古城建设项目,持续加强古城风貌整治,有序做好古城居民拆迁安置,进一步优化古城功能、重塑古城风貌,全面推进绛州古城保护修复和活化利用工作。

坚持以保护传承为根本,深入实施文物平安工程、文明守望工程,最大限度重塑古城风貌。以活化利用为重点,坚持以文引流、以旅聚势、以商增值,健全完善“吃住行游购娱”全要素旅游服务体系,把古城的独特资源进一步挖掘好、开发好、利用好。以项目建设为支撑,树牢“拼”和“抢”的意识,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强化要素保障服务,全力推进古城项目建设。以改善人居为保障,统筹古城保护与民生改善,纵深推进古城提质焕新行动,让群众在古城内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同时,以节会经济为动力,提档升级“绛州古城中国年”“绛州城隍庙会”等主题活动,真正以节会扩影响、引客流、促消费。

同时,为了将古城的独特资源进一步挖掘好、开发好、利用好,新绛县还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特别是引导本土企业参与文物建筑本体保护修缮、历史风貌维护、旅游业态植入、文化传承发展等活化利用全过程,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支撑。

优化旅游业态 赋能文商融合

数据显示,2025年春节期间,绛州古城接待旅游人数达到70.57万人次,同比增长37.77%,门票收入36.57万元,同比增长237.67%,旅游消费收入达到1443.54万元,同比增长47%……

春节期间,伴随着“绛州古城中国年”的持续火爆,新绛县打出了推动文商旅深度融合的“组合拳”,通过开展花灯展、非遗精品展等丰富多彩、形式新颖的十大春节文化活动,进一步丰富了旅游业态,初步形成了以文引流、以旅聚势、以商增值的发展态势。

既有绛州鼓乐、皮影演出、蒲剧表演、锣鼓高跷等本地非遗民俗表演,也有沉浸式情景剧、川剧变脸、特技杂耍、机甲互动等群众互动性较强的特色演出。春节期间,以绛州署景区为核心、龙兴大街为主轴线、龙兴广场为重点的各类演艺活动从上午10:30开始持续到晚上9:30,各类表演争相上演、相得益彰,赢得了游客的阵阵喝彩,成为古城旅游的亮点和焦点,推动了绛州古城人气攀升。仅正月初一,绛州古城单日接待游客量达13.85万人次,文化正成为新的流量端口。

“哇,龙兴宝塔真是太炫了!”随着夜幕降临,以龙兴街为轴线的绛州古城变成灯的海洋。灯展造型丰富多元,既有契合过年习俗、展现城市形象的传统元素,又巧妙融入花仙子、齐天大圣等现代元素,为古城增添了别样的潮流气息,特别是今年首次推出的龙兴宝塔光影秀,通过灯光与音乐的完美融合,将传统古建与现代科技有机融合,依次呈现绛州鼓乐、吉祥文字、炫彩图案等元素,给游客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与震撼的听觉体验。同时,光影秀与“飞天凤凰”无人机表演相互交映,将古城之夜推向高潮,成为文旅融合的全新亮点,新绛文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为了进一步解决好“人气、特色、高端”等问题,春节期间,新绛县将龙兴大街、贡院巷等步行街区巧妙地串联成线,为多元商业业态的创新呈现提供了广阔空间。通过公开招商,引入了50余辆形态各异的卡通售货车和定制餐车,与绛州署景区的200户特色摊位交相呼应,不仅为游客提供便捷购物体验,还提升了摊点整体品位和格调,成为游客新的打卡点。同时,新绛特色小吃也深受游客青睐,老吴炒凉粉、鸡毛醪糟等摊位前常常排起长队,绛州铜火锅、生炒面等一道道特色美食,以其独特魅力叫响了新绛美食品牌。

与此同时,围绕非遗产业发展,依托绛州澄泥砚、绛州剔犀、绛州鼓乐等非遗特色品牌,创新开发出一批有特色、有亮点的非遗文创产品,并借助非遗工坊,将非遗制作体验、展示展演融入古城历史文化街区,使古城旅游业态更加丰富。

古城、美食、灯光、文娱、文创,在古韵与现代的交融中,勾勒出一幅文商旅完美融合的新画卷。

推进全域旅游 丰富游客体验

赏桃花,看演出,品美食,玩自驾。3月31日,新绛县万安镇万亩桃林花海如潮,第12次启幕的桃花节通过八大特色单元串联自然景观、民俗文化与产业经济,生动展现晋南乡镇以桃花为媒探索农旅融合的实践路径。

千亩桃园内,游客忙着采摘荠菜、蒲公英、茵陈等时令野菜。野菜宴工坊里,当地农厨演示、制作传统蒸菜、野菜烙饼等,游客亦可自行制作,品尝原生态的乡土至味,在味觉与劳作中感知“桃花源里慢生活”的诗意真谛。美食长廊区域,富有地方特色的各类小吃吸引了大量游客。“闫记油糕麻团”摊点被围了个严严实实,两名摊主忙得不可开交。其斜对面的一名女子正在销售水泡柿子,“今天一共运来300斤,现在已经卖了一半。”摊主笑言,“桃花是咱农民的‘致富花’。”天地庙周边汇集了传统市集、民俗展演、祈福仪式等多元板块,让游客在踏青赏花之余,沉浸式体验“一步一庙会,一景一乡情”的绛州民俗画卷。

“今天的万安,不仅是桃花灼灼的美丽乡村,更是农旅融合的振兴标杆。”万安镇镇长杨喆表示,该镇通过连年深耕“桃花IP”,将农业资源转化为文旅资本,探索出“节庆引流、产业增值、农民增收”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为晋南乡镇农旅融合提供了生动范本。

今年以来,新绛县以发展全域旅游为重点,按照“汾北古村体验、民俗体验片区,中部农业观光、创意农业片区,汾南温泉康养、农耕文化片区”思路,充分利用国保单位、名镇名村、农耕文化、温泉康养等资源优势,积极开展A级旅游景区创建,大力发展特色民宿、农家乐等特色消费场景,全力打造农文旅特色旅游目的地,持续推出全域旅游精品线路,做优做深文旅融合发展大文章,切实发挥好文旅赋能带动城镇化建设作用。

“打造文旅融合示范区,是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加快建设‘五区五城’目标定位的重要内容,更是新绛把文旅产业打造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的重要举措。”新绛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王俊霞表示,下一步,新绛县将依托文物资源丰富、非遗项目众多等特色和优势,推动文旅产业向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质量融合发展,深度融入全市打造文商融合旅游热点门户大格局,推动“旅游+”向“+旅游”转变,构建旅游“搭台”、其他产业“唱戏”的发展格局,在文商旅融合发展上实现新突破。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