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图书馆党建宣传工作的创新路径
当前,互联网已成为信息传播的主渠道和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图书馆作为全民终身教育的重要平台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核心载体,应依托“两微一端”构建智慧党建平台,以交互性、即时性和共享性破解传统教育时空限制,通过“中央厨房”式内容生产增强基层党组织凝聚力。
一、新媒体传播的基本特征
一是交互性。微信、微博等平台打破了传统单向传播模式,这种去中心化传播消解了传统媒体的话语垄断,通过用户生成内容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二是即时性。依托5G与云计算技术,新媒体实现了信息的全球同步传播与实时反馈。三是融合性。新媒体整合文字、音视频等多元载体,形成“中央厨房”式内容生产模式,具有媒体内容多样、呈现形式丰富及运营模式灵活的特点。
二、新媒体时代基层党建宣传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是传统话语主导权弱化。媒介技术迭代加速使宣传渠道与受众触达路径发生结构性变化,若未能及时构建全媒体传播矩阵,易导致主流声音在信息洪流中被弱化。
二是舆论场域信息污染加剧。互联网的匿名性与裂变传播特性,使得负面舆情发酵速度加快,舆情治理成本显著增加。
三是分众化传播需求适配不足。年轻党员群体更倾向互动性强、形式新颖的内容载体,若未能建立用户画像和精准推送机制,易导致宣传效果“悬浮化”,出现传播到达率与认知转化率不匹配的现象。
三、新媒体时代图书馆党建宣传工作的创新路径
内容创新。一是资源融合创新。通过整合馆藏资源与数字技术,建立红色文献专题数据库,打通微信平台与数字资源的智能链接通道,实现党史文献便捷获取。开发“党建知识地图”小程序,运用语义关联技术实现理论研究成果可视化,形成党建驱动业务发展的新格局。二是价值传播创新。构筑正能量叙事体系,采用短视频、图文故事等形式挖掘基层党员先进事迹,结合直播平台,开展红色经典共读等线上活动,同时,建立舆情响应机制,强化正面引导与风险管控。三是话语体系创新。开发“理论盲盒”等新媒体产品,运用AI技术分析用户画像,定制个性化学习资源包,通过多模态内容生产体系,将政策理论转化为具象化、场景化的视听语言,提升传播的针对性和亲和力。
形式创新。一是构建红色文献智慧服务平台。整合党史素材,搭建“红色记忆”数字资源库。开通线上预约系统,为读者提供革命报刊影印本调阅、根据地史料专题检索等服务。开发“文献中的红色足迹”互动地图,读者可以通过扫描古籍书标获取相关党史事件的多媒体解读,实现实体文献与数字资源的跨媒介联动。二是创设典籍里的党史课堂。开发“珍本研读工具包”,读者可以通过对比不同版本批注笔迹,探究党史发展脉络。在古籍修复室设置“书信修复体验台”,读者完成任务后,扫码即可获取该书信背后的党史故事音频及电子版修复证书。三是打造立体化红色阅读体系,基于读者借阅数据生成个性化红色经典书单。
管理创新。一是坚持政治导向。基层党建宣传要与党的方针政策保持高度一致,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鲜明,坚决抵制错误思潮。二是构建灵活机制。新媒体环境动态变化,应在基本框架内动态调整管理策略,避免制度僵化阻碍发展,还要通过风险防范与危机响应机制,提高应对舆情等突发事件的适应性。三是强化人才支撑。培育兼具政治素养与数字技能的专业团队,宣传人员要掌握新媒体传播规律,熟练运用AI分析等技术,加强培训提升队伍能力。
王 爽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