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活”红色资源 赋能党员培训

张 娟

今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2024—2028年)》,提出,创新方法载体,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推动党员教育培训工作提质增效,其中明确,要“灵活运用案例讨论、互动交流、现场体验等方法”,不断增强培训实效。党校是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主阵地,在提高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党性修养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红色资源承载着革命先辈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运城作为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地区,留存了众多珍贵的红色资源,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开展实践教学以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多种途径,将运城的红色资源融入党校课堂,使党员干部更加直观地感知革命先辈的崇高精神境界,让党员干部在红色文化的熏陶下,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前进的智慧和力量,深刻理解党的性质和宗旨,从而增强党性修养、提高政治觉悟。

坚持优化课程设计。一是开发特色课程体系。党校应根据运城红色资源的特点和学员的需求,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资源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设置上,注重系统性和逻辑性,从历史背景、事件经过、人物事迹到精神内涵等方面,进行深入挖掘和讲解,使学员全面了解运城红色资源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二是编写高质量教材和案例集。组织党校教师和专家学者,编写运城红色资源教材和案例集。教材要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运城红色历史和文化,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员思考和讨论。案例集要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红色案例,结合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深入分析,为学员提供实践指导,提高学员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打造红色文化精品课程。整合优势资源,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红色文化精品课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精品课程制作成线上课程,实现资源共享,扩大课程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让更多的党员干部能够学习和受益。

坚持创新教学方法。一是情景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是通过创设特定的历史情景,让学员在模拟的环境中体验和学习。党校可以利用多媒体、VR、AR等技术手段,创设逼真的历史情景,让学员身临其境地感受革命先辈的英勇精神。还可以组织党员干部进行情景模拟,加深他们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记忆。二是案例教学法。以运城红色资源中的具体案例为教学素材,开展案例教学。组织学员分组讨论,引导学员从案例中总结经验,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互动式教学法。鼓励党员干部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分享自己对运城红色资源的了解和感悟。可以组织红色故事分享会,让党员干部讲述自己所知道的运城红色故事,增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设置课堂提问、小组辩论等环节,围绕红色资源中的热点问题展开讨论,激发党员干部的思考。

坚持开展实践教学。一是实地参观考察。充分利用运城的红色资源,开展现场教学活动。在现场教学过程中,邀请专业讲解员进行讲解,使学员更加直观地了解历史事件和革命精神。同时,安排学员在现场进行交流发言,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感悟,加深其对红色资源的理解和认识。二是红色主题体验活动。开展红色主题体验活动,如,重走革命路线,组织党员干部沿着当年革命先辈的行军路线徒步前行,体验革命先辈在艰苦环境下的行军生活,感受他们的坚定意志和顽强精神。还可以开展红色文化拓展训练,通过模拟革命战争时期的任务和挑战,培养党员干部团队合作的精神和应对困难的能力。

坚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是培养本土红色文化专家。党校应加强对本土红色文化专家的培养,鼓励教师深入研究运城红色资源。通过组织教师参加红色文化研讨会、学术交流活动等,拓宽教师的研究视野,提升他们的研究水平。同时,支持教师开展实地调研,深入挖掘运城红色资源的内涵和价值,为教学提供丰富的素材。二是邀请革命后代和亲历者授课。邀请革命后代和历史事件亲历者到党校授课,他们以亲身经历和感受讲述红色故事,提高教学内容的吸引力和说服力。

新时代,我们应充分挖掘和利用运城红色资源,不断探索其融入党校课堂的新方法、新路径,让红色基因在党员干部中代代相传,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作者单位:临猗县委党校)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