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鱼在水,自得其乐

王振川

前不久,曾与立欣兄去杨星让老师在北郊的小院欣赏了那株著名的葡萄,也收到了他们夫妇合著的《像鱼儿一样游》。

说那株葡萄著名,是因为以前读过杨老师的文章。“小院建成,种了一株葡萄,拉了很长的藤蔓,结了很多的美味葡萄,家里的孩子们抢着吃……”

我老家的院子以前也种过葡萄,也拉了很长的藤蔓,但就是不结葡萄,后来就挖掉了,所以我觉得种葡萄、长葡萄是一件很神奇的事。读了文章多年后,这才见到了小院中的那株葡萄。

杨老师的新书,收集的全是旧作。依杨老师的性情,原本并不想费心编辑自己的作品。但有一位懂编辑出版的朋友主动代劳,帮杨老师夫妇把文章收集整理好了,杨老师也就只好顺水推舟,愉快答应了。

杨老师的文章我读得多,印象最深的是那篇《极品》。故事是说一位清廉爱民的派出所所长,帮了别人的大忙,不肯收重礼,只象征性地拿了一包茶叶。所长原本不喝茶,有了茶叶也只是胡乱喝一喝。有朋友说茶叶好,他就顺手把茶叶给了朋友。后来学喝茶了,却发现所有的好茶都没有他以前喝过的那种茶好。一问才知,那茶原本是极品。

这篇印象深,一是因为杨老师写得巧妙有味道,二是因为我爱喝茶,看见极品茶的故事自然兴奋。事后想想,感觉还是虚构的成分多,世间哪有那样的好茶?谁有?让我尝一下!

杨老师爱写家乡的风物。老母亲在院里种荔枝,他怀疑荔枝是南方的物产,北方应该不能种。后来发现,所谓的荔枝原是苦瓜。这种事我也经历过,小时候在邻家院里见过一种奇怪瓜果,对方说是荔枝,我也疑心了许久。后来查到,北方人家院里种的荔枝叫锦荔枝、癞荔枝,确实是苦瓜的一种。但它不像蔬菜苦瓜那样长条,稍短一点,稍圆一点,成熟后是红黄色的,表皮有很多小疙瘩,样子很好看。村民种它,就像种花一样,图个好看。成熟的锦荔枝也能吃,不苦,但甜味也不多,仅限于能吃而已。

杨老师还写过老家的樱桃,他认为这也是老母亲随口取的名,这事我也做了研究和思考。有一年去豫西大峡谷玩,当地河南老乡卖的拐棍就是樱桃木的,他们说满山遍野都是这种树。原来,中国人以前把山桃称为樱桃,后来有了水果樱桃,才剥夺了原有樱桃的名称。再后来有了车厘子,中国樱桃也被夺了名。杨老师母亲种的山桃树,称为樱桃是没有错的。

杨老师是正宗的万荣人,家住在孤山根下。我们现在欣赏的孤山松林,都是杨老师他们小时候挖坑种的。他写的这类文章,我都很爱看。

杨老师这本《像鱼儿一样游》,是和王海琳老师合著的。写文章本应该各有各的署名,但此书比较特别,杨老师图省事,把他的文章和海琳老师的文章编在了一起。两人在家里,夫妇是一体,形影不离,在书中也是,不分彼此。

不过,我以前读过海琳老师很多文章,凭记忆就能分辨出来。海琳老师幼年生长在新疆,有独特的生活阅历,她回忆新疆的文章都很有味。但我记忆深的是兼说新疆和万荣的一篇。

新疆水果多,苹果最不稀罕。但回到万荣老家,爷爷拿出一个苹果,像宝贝一样让大家分着吃,海琳老师因此大受刺激。后来,她父亲就从新疆收集野苹果的种子,在万荣培育苹果苗,慢慢地动员推广苹果种植,帮助当地群众致富。新疆的野苹果树虽然多,但收集种子却是不容易的事。他们一家为了家乡的发展,可谓是大费心力。现在,万荣、临猗等地优质苹果到处都是,谁还记得当日采集野苹果种子的艰难?他们一家,可谓是功德无量。

杨星让老师的文学之路,和毕星星老师有莫大的关系。我一直认为毕老师是“卧龙岗散淡的人”,一直专心于采访与写作,没想到他早年做编辑时,还发掘培养过大量的文学新人。杨老师写了回忆恩师的文章后,我才了解到这段前情,不禁在原有的基础上再次肃然起敬。

对运城文学界来说,杨星让老师也是如毕星星老师那般的人,他主持《运城日报》的文学副刊“枣花”数十年,一直致力于发掘培养文学新人。现在很多著名的作家,甚至已是前辈的老作家,都是杨星让老师培养出来的。我自己呢,当年也在杨老师的版面上发过不少作品,每一篇都有杨老师的心血。

杨星让老师只有在表达对文学的热爱时,才不肯落于人后。一说到自己的写作成绩和编辑成绩,他就谦虚得不得了,没有一点点前辈和老师的身份自觉。

海琳老师是时尚的人,总爱给杨星让老师买花衬衫。举办文学活动时,杨老师的打扮总是很时尚,很有大作家的气质。

他们的书名叫《像鱼儿一样游》,取自海琳老师的一篇文章标题,我认为这应该是颇有深意的。不管是生活方面还是文学方面,杨星让和王海琳两位老师,可能都在追求一种“如鱼在水,自得其乐”的境界。

不把文学事业当成是高不可攀的山峰,而是当成须臾难离的水流。自由自在地嬉戏在水中,汲取水中的氧气,逐食水中的美味,滋养自身的生命。同时,也用自己的自在游动,给这段平常的流水增添一点漂亮的色彩。

这不挺美的嘛!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