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第一市 龙隐何其多
龙兆福年,龙行龘龘。中华儿女被称为“龙的传人”。龙是瑞兽,是中华民族最为重要的象征,这也使得龙形象的文物数量多多。千百年来,龙的艺术形象展示着中华文化,许多器物、建筑上都留下其经典的造型。在“国宝第一市”的运城隐藏有哪些“龙”的元素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寻觅运城文物里潜藏的“中国龙”吧!
•解州关帝祖庙•
解州关帝祖庙琉璃影壁,建于主庙区前沿当心,与端门相对。平面呈长方形,宽13.15米,高6.65米,厚1.54米,通体砖砌,建筑形式为一字形,立面包括了基座、壁身和瓦顶三部分。端门正南,诞生于明代的影壁巍然而立,身披锦绣,护卫着这座庙宇的神圣,匠人们精湛的技艺、非凡的智慧,由此尽显。
琉璃影壁细部
我们常见的普通影壁图案与帝王家有所不同,普通影壁多有狮、虎、鹤、鹿或者是吉祥图案,而龙壁只有帝王家才能用到。我国有九龙壁、五龙壁,此处却是四龙壁。因为关老爷的身份比较特殊,生前为臣,殁后封帝。这也是全国罕见的四龙壁。四条龙还代表着四海供养,分别是东、西、南、北四个海,表示四海供养关老爷。
砖砌基座可分上下两层。下层青砖垂直砌筑,上层束腰须弥式。束腰部位均以仰覆莲柱间隔成壸门,莲柱腰间束以太极图,壸门内嵌有龙、凤、狮、麟、马、牛、羊、鱼、雀、鹤等各类动物与瑞兽图案,皆为黄绿色琉璃制品,动物虽小却也显出精致。
影壁壁心所嵌黄绿色琉璃四龙图是其精华所在。滔滔海水之上,二巨龙升腾于海面作戏珠状,其间满布富贵牡丹花。侧面各雕一游龙,飞翔于流云之间,形体矫健。海水之中游鱼竞波,海面之上船前争流。
四龙之外,雕以农人、樵夫、文官、武将、仙伯、天神等不同角色,神态各异,形象生动。最上层峰崖之间,分布着象征祥瑞的动物、神兽等,主要有凤鸣仙境、麒麟望月、天狮戏球、吉羊问路、桀犬警闻、牛眠吉地、苍狗白云、天马嘶鸣、虎踞麟尘等,皆灵动欲飞。瓦顶为悬山式仿木结构,全部施琉璃,构建采用了牡丹脊饰、饕餮纹勾头和晋南民居常见的浮雕牡丹纹饰三角形滴水。
绕着崇宁殿的巨型石柱,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距今已有460余年的历史,柱身高3.87米,直径46厘米,全部采用深浮雕雕刻工艺,蟠龙似静卧于石柱上,又宛如游离于石柱外,似静似动,雕刻精美,在全国的宫殿庙宇中也称得上是独一无二。
蟠龙石柱
八根前檐蟠龙柱,双龙盘绕腾飞,身姿各不相同,龙身粗壮饱满,刀法刚劲有力。来自中条山的青石,沙砾感依旧明晰,看上去极为粗犷豪放。蟠龙柱,只在较高等级的殿堂建筑中出现,崇宁殿26根蟠龙柱围绕大殿一周,如此规格放眼全国亦难寻比肩。
正面八根双龙对祥,其余三面单龙雕刻,均采用深浮雕,粗犷豪放。此处蟠龙石柱数量为全国宫殿庙宇之最。庙内碑文记载:殿阶石柱,雕龙飞腾。庙貌宏丽,甲于天下。
海,是龙的世界,龙爪多见抓鱼、抓龟。但龙爪抓猪,这种独特现象只出现在解州关帝祖庙的蟠龙柱上。这些别具一格的蟠龙柱,在崇宁殿周围已伫立数百年。
龙凤呈祥,吉祥如意。龙和凤凰,在蟠龙柱上同时出现的景象,全国罕见。
为了让每根蟠龙柱的高度保持一致,蟠龙柱下的柱础石高低、造型各不相同,尽显匠人的高超技法。
•南阳法王庙•
稷山南阳法王庙的戏台坐东面西,建在高台之上,结构十分方正,四周设有围廊,十字歇山顶,琉璃彩瓦,斗拱精美,出檐较大,气势恢宏。戏台背面墙壁中间,绘有“青龙出云”图。
“青龙出云”图
•临晋文庙•
临晋文庙大成殿坐北向南,东西长23.18米,南北宽22.88米,建筑面积530.35平方米。殿身面宽五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七檩前后廊式构架。柱头斗栱三踩单昂,平身科五攒,鼓形柱础。殿顶琉璃脊饰为亭台楼阁、小桥及花卉,屋面满覆黄绿琉璃瓦。砖砌台基,高0.4米。前设月台,台前丹墀雕“三龙戏珠”图案。望柱雕饰石人、石马、石狮等多种图形,栏板雕刻有人物故事、花卉瑞兽等图案。
“三龙戏珠”图案
•郭村泰山庙•
盐湖区郭村泰山庙大殿的蟠龙石雕柱通体浮雕神龙,须眉怒张,张牙舞爪,周身云雾翻腾。每条神龙的龙爪上都刻有一个人头,有男性亦有女性。民间相传,“龙爪人头”是因为在家不贤不孝,出门干坏事,成了罪人,于是被神龙抓去脑袋!民间之所以有“龙抓人头”的传说,且久传不衰,大抵是因为百姓崇拜大龙,乐意把惩罚邪恶、治罪恶人这样的义举,托付给无所不能的神龙。
郭村泰山庙大殿的蟠龙石雕柱
•东吕关帝庙•
芮城东吕关帝庙大殿面宽七间,进深两椽,单檐硬山顶,三檩无廊式构架,台基高0.63米,前檐施装饰性斗拱,梁架上饰雕花驼峰并墨绘云龙纹图案。
戏台面宽九间,进深五椽,单檐硬山顶,五檩前廊式构架,三台并列,中隔两墙,分为三台,各为三间,建于高1.85米长方形台基上。中台下为进庙通道,上置以木板,俗称“过路台”。梁架上彩绘瑞兽、花卉图案,戏台前檐下施装饰性斗拱。
戏台前檐下的龙形耍头
•刘堡药王庙•
芮城刘堡药王庙二连乐楼台基高1.68米,由二座并列戏台组成,面宽六间,进深三椽,单檐硬山顶,六檩前廊式结构,前檐下施装饰性斗拱,檐枋上镂雕瑞兽、花卉图案。梁架彩绘有云龙纹图案。
乐楼前檐下的龙形耍头
•龙香关帝庙•
新绛龙香关帝庙正殿两侧龛柱蟠龙,高3.4米,分别盘塑于龛柱,脚蹬绿色宝瓶。
西侧蟠龙为红色,龙脊为黑色,金色鳞纹,牙齿和龙爪皆为白色,右前爪抓龟。
龛柱蟠龙
东侧蟠龙全身为蓝色,龙脊为红色,深蓝色鳞纹,牙齿和龙爪也为白色,左前爪抓鱼。
龙香关帝庙正殿两侧龛柱蟠龙
蟠龙均由铁钉固定于龛柱之上,体态矫健、龙爪雄劲有力,似奔腾在云雾之中,龙头回首相望,遥相呼应。
•坑头乐楼•
芮城坑头乐楼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四架椽屋四椽栿通檐用三柱,单檐硬山顶,柱头置额枋、大斗,额枋下花替镂雕二龙戏珠图案。前檐下斗口出龙形耍头,四椽栿上施驼峰,上立短柱承脊檩,梁架上彩绘云,鹤图案。两侧影壁砖雕花卉、麒麟图案。
额枋下花替镂雕二龙戏珠图案
•磨涧龙王庙•
芮城磨涧龙王庙戏台面宽三间,进深三椽,四檩后廊式构架,梁架题记:“乐楼重修前系太清雍正六年(1728),因历年伤颓,今于嘉庆七年(1802)岁在壬戌门廊重修,四月乙巳十三日癸丑卯时坚柱巳时上梁……”梁架及檐檩上墨绘牡丹等花卉图案,前檐饰龙形、象形耍头,台口出八字墙,其上雕饰鹿、鹤、松、竹图案。
前檐饰龙形耍头
•芮城城隍庙•
芮城城隍庙大殿创建于宋大中祥符年间,面宽五间,进深三间,平面呈长方形,单檐歇山顶,屋顶布灰筒瓦,梁架为六架椽屋乳栿对四椽栿用三柱,柱头五铺作双下昂斗拱,补间斗拱各一朵,为五铺作单杪单下昂,劈竹式昂嘴,蚂蚱形耍头,屋架举折平缓,斗拱硕大,拱瓣清晰。
其屋顶房脊正中的瑞兽和两端的鸱吻均为琉璃制,歇山部分的“二龙戏珠”琉璃山花为明嘉靖三十年立,全国罕见。
芮城城隍庙正殿东面双龙戏珠
芮城城隍庙正殿西面双龙戏珠
•绛县文庙•
绛县文庙大成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歇山顶,斗拱五辅作双下昂。大成殿是绛县文庙中地位最重要、时间最古老、气势最宏伟的建筑,是祭祀和供奉孔子的主殿。大成殿背后的琉璃影壁,云龙精美绝伦,令人叹为观止。
大成殿背后的琉璃影壁
•万泉文庙•
万荣万泉文庙东西各有一门,对应启凤坊和腾蛟坊。从启凤坊进门后,右侧是一座琉璃影壁。影壁上面有四个大字“太和元气”,下面是三幅琉璃壁画。中间的壁画为苍龙泻玉图,图的上方是一条苍龙,下方有一条鲤鱼。
琉璃壁画
•万荣稷王庙•
万荣稷王庙正殿为北宋遗存,古朴庄严,建筑手法独特,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是目前发现全国唯一的北宋单檐庑殿顶结构建筑,有一条正脊、四条斜脊。
整个大殿气势十足,在民间建筑中罕见。
正殿蟠龙柱
正殿蟠龙柱,是稷王庙正殿独有的一根石柱,龙的造型十分罕见别致。
•万荣东岳庙•
万荣东岳庙香亭彩绘华丽,四周勾栏上流云绻绻,飞龙腾跃。各望柱头,雕工精细,形象生动,其风格为明正德年间石雕风格。
蟠龙石柱
四根蟠龙石柱刻制不同,其中三根浮云缭绕,游龙盘旋,只有西北角那根龙柱是孤龙一条。相传,当时在修盖此香亭时,有师徒四人。他们师徒四人各分配了一根石柱,并规定不能互相观看。师徒四人各出心裁,独自精心雕刻。工成之后,徒弟作品都是飞龙腾跃,各望柱头。师傅所刻却为孤龙。
•万荣后土庙•
万荣后土庙东配殿,也叫东五虎殿,供奉的是五岳大帝,也就是东岳大帝黄飞虎等。殿前的蟠龙石柱为大明正德年间立于后土祠老庙。
万荣后土庙东配殿殿前的蟠龙石柱
•稷山稷王庙•
稷山稷王庙后稷楼面宽、进深各三间,重檐楼阁式十字歇山顶,通高21.3米,由台基、阁楼、屋顶组成。
殿前蟠龙石柱
殿前有两根浮雕盘龙石柱。
蟠龙石柱通体采用浮雕技法雕刻,一条为水龙,云腾浪涌,鱼跃龙行;一条为火龙,火焰熊熊,朱雀穿越。
本篇由运城文物公众号供稿 特别鸣谢/运城市文物保护中心及相关文物保护单位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