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戛然而止”的“戛”是一种兵器

□许晖

“戛然而止”这个成语常常被人误写成“嘎然而止”,根本原因在于既不知道“戛”字的读音,也不懂得“戛”字到底是什么意思。

“戛”的读音为jiá,从小篆字形来看,上“首”下“戈”,显然指斩首之戈。《说文解字》:“戛,戟也。”不过戈和戟还是有区别的:戈是平头的,刃向下,可横击,亦可钩杀,但是不能刺;戟则是戈和矛的合体,在戈的头部再加装一个矛尖,用于刺击。戟的实用性比戈强,因此逐渐取代了戈,成为古代战争中士兵的主要武器。

东汉学者张衡《东京赋》中有“立戈迆戛”之句。戈较短,因此可以立在战车上,此之谓“立戈”;“迆”是斜倚之意,戛比戈长,因此要斜倚在战车上,此之谓“迆戛”。由此看来,斩首之戈的“戛”的形制很像长矛或戟。

“戛”既是戈,当然可以敲打,因此“戛”有敲击之意;而两戈相击,撼人心魄,于是用“戛戛”来比喻诗文的生造或创新。清人洪亮吉在《北江诗话》中形容钱澧的五言诗“风连巫峡动,烟入洞庭宽”和七言诗“门接山光来异县,墙分花气与芳邻”,皆戛戛独造。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称赞高冠瀛的文章“喜戛戛生造,硬语盘空”,都是这个意思。

与“戛戛”的造词方式相似,两戈相击,突然停止,即成语“戛然而止”,形容声音被打断而突然终止。清代文学家李绿园所著《歧路灯》第十回《谭忠弼觐君北面 娄潜斋偕友南归》,描写戏正唱得热闹时,戏台上突然出现三只小狗到处乱跑,“原来是戏班子里养的金丝哈巴狗。那看戏的轰然一笑,几乎屋瓦皆震。忽的锣鼓戛然而止,戏已煞却”。锣鼓声恰似击戈之声,戛然而止,真是形容得绝妙。

(《北方新报》)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