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经济>

昔日的落后村如何变成如今的样板村,闻喜县柏底村——“三社”铺就振兴路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1-11-22

记者 范 娜

村集体经济从无到有,村民收入不断增加,人居环境大为改善……

近年来,经过支村“两委”的不断努力,闻喜县后宫乡柏底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先后成立的种植专业合作社、新乡贤利村惠民综合服务专业合作社、经济联合社,盘活了村集体资产,增加了农民收入,改变了农村面貌。昔日的落后村变成了如今的样板村,村里处处焕发着勃勃生机。

11月16日,记者前往柏底村,一探该村描绘美丽乡村画卷的“底色”和“颜料”。

柏底村120多个大棚整齐排列,颇为壮观。  记者 金玉敏 摄

种植合作社

发展主导产业

走进柏底村,最引人注目的,便是村西的蔬菜产业示范园。120多个大棚整齐排列,颇为壮观,棚内种植着西葫芦、白菜、韭菜等蔬菜。

在一个大棚内,村民卫志刚和妻子正忙着种菠菜。说起种植大棚的事情,卫志刚打开了话匣子。

“我家从2018年开始经营了4个冷棚,4个大棚每年投入两万元,用来购买肥料、支付采摘工人的工钱,每年一个棚的纯利润就能达到1万元。”卫志刚说,他家有13亩地,8口人,以前只种小麦和玉米,家庭收入有限。2018年,除了开始承包村里大棚外,还种了四五亩黄芩、柴胡等药材,但主要精力还是放在大棚上。

村里的合作社统一供苗、统一管理、统一销售,中间还有技术指导。“咱只要把蔬菜种好,保证质量,就不愁卖不上好价。”卫志刚说,因为收入可观,两个儿子这两年在县城买房时,他给添了不少。

卫志刚所说的合作社,就是闻喜县岳兵种植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在2015年由当时上任不久的村委会主任卫岳兵成立。为什么要成立合作社,已在村委会主任一职上连任两届,日前在第三届选举中高票当选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的卫岳兵陷入了回忆。

柏底村位于闻喜县东南20公里的中条山下,全村385户1257人,耕地面积3670亩,农业主要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

2015年,一直在外做生意的卫岳兵回到家乡,被推选为柏底村村委会主任。面对无集体经济、无产业、人心涣散的村庄,他决定成立合作社,大力发展蔬菜产业,带动村民致富。

“乡村振兴,钱是关键。在农村做什么才能让村民挣钱呢?”卫岳兵经过反复考虑后,决定发展蔬菜大棚。但他的建议受到了村民的一致反对。大家的反对理由也很充分:“柏底村地处中条山风口,一年一阵风,从春刮到冬,不适合建大棚,而且柏底从建村后,就从没人建过大棚。”

虽然反对声音很大,但卫岳兵觉得总要尝试一下。“不能祖辈们不能干咱就不干。尝试了以后才知道能不能成。”抱着这样的想法,卫岳兵力排众议,开始建大棚。为了建设方便,他干脆在地头盖了简易房,把家安在了地头。

经过两年的发展,大棚带来了可观的收益,改变了曾经反对的、观望的村民的看法,一些村民试着向合作社承包大棚经营,慢慢参与到大棚管理中,卫志刚就是其中之一。

目前,柏底村除了120多个冷棚,还建了5个暖棚。大棚的发展,为柏底村、后宫村、上院村,甚至周边的河底镇茨洼村、南王村村民带来了务工的机会。

“栽苗、拔草、采摘的时候,大棚需要七八十名工人。平时需要40多个工人,负责浇地、除草、拔芽、施肥等。暖棚建起来后,一年四季都有活干,管理人员年收入能达4万元,普通工人一年也有近两万元收入。”卫岳兵说,合作社一年仅工资就能发到68万余元,柏底村村民占了一半。

以前,柏底村种植小麦、玉米,一年下来,加上外出务工,人均也才七八千元的收入。现在经营大棚、种药材等,人均收入达到了两万元。

新乡贤合作社

破解融资难题

采访当天,卫岳兵很忙,他的手机铃声隔几分钟就会响一次。

“要多少么?三五万元?应该差不多吧,你到张虎跟前办好手续。”在挂断又一个电话后,卫岳兵向记者解释,一名村民投资做生意,想向合作社借款。张虎是合作社负责村民借款的管理员。

卫岳兵所说的“合作社”,并非岳兵种植专业合作社,而是柏底村新乡贤利村惠民综合服务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新乡贤合作社”)。

以前的柏底村“两委”服务村民能力弱,因为缺资金等现实问题,制约着村里各项工作的开展。为解决这些问题,2018年11月,在闻喜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在中国乡建院的指导下,由村“两委”主导,乡贤人士和长者社员参与,柏底村成立了新乡贤利村惠民综合服务专业合作社,为村民提供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的综合服务。

3年来,新乡贤合作社运行良好,总资金达到了197万元,为村民发展产业提供互助金190万余元,累计产生红利31万元。合作社严格按照章程进行收益分配,其中分配集体资金117880元,长者社员分红合计59050元,普通社员分红合计44370元,乡贤社员分红合计14400元,管理运行46350元,风险金30900元。

村民卫合金感慨地说:“以前村里的集体经济是零,这两年已经有40多万元了。村里有了钱,村民也能跟着分红。”

随着集体经济的壮大,村“两委”改善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开展公益事业,柏底村村民的幸福感越来越强。

说起村“两委”的付出,卫岳兵如数家珍。

——解决了群众的用水、用电、浇地等问题。在村“两委”的支持下,村里新埋吃水管道300米,解决了村民吃水困难的问题。

——通过和后宫乡农电站协商,给村里架电线2000余米,解决了村民用电困难的问题。

——在沙渠河中修建了一座小型漫水桥,解决了村民耕种收获时必须绕村走的问题。

——更新了3眼深井,铺设浇地管道两万多米,新增水浇地100多亩,解决了1000多亩地天旱浇地难问题,保证了农作物的及时浇灌。

——在选铁粉厂遗留的两眼深井旁新增了一台100千瓦的变压器,让群众及时灌溉,降低了电费,提高了收入。

——为村里安装了98盏路灯,方便村民夜间出行。

——收回了车管所占村里中心地段的场地,新建了文化娱乐室、老年活动室等,成立了日间照料中心,为孤寡老人提供娱乐、休息、吃饭等服务,使老人们老有所乐、老有所养。

此外,新建人民舞台、文明实践站、德孝园、文化礼堂,硬化了广场,购买了乐器、健身器材等,成立了女子威风锣鼓队、老年秧歌队、青年广场舞舞蹈队、眉户小戏班等,对闲置宅基地进行绿化,安装健身器材,使其变为群众的休闲健身文化广场,丰富了村民农闲时的精神文化生活。

实施美丽乡村建设,绿化了村内道路,把3处脏乱差的垃圾堆积地改造成绿树成荫的休息场所和健身小游园;修建下水道、扩宽路面;实施主街道改造,共铺设柏油路1100米,新建居民生活污水排放渠4000多米,更换人畜吃水管道3100米;栽植白皮松、法桐、红叶梨等2700余株;实施旱厕改造167户;村内墙面喷刷涂料,制作宣传展板;扎实开展人居环境“六乱”整治,垃圾车固定时间挨家挨户收垃圾,建立环境卫生长效机制,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经济联合社

深挖土地潜力

蔬菜产业发展起来了,村庄美起来了,村民的腰包也鼓起来了,如今的柏底村已经成为生态宜居的和谐家园。

但这还不够,柏底村“两委”还有着更长远的打算。

卫岳兵向记者介绍了村“两委”明年的计划:“去年,根据政策,我们村新成立了经济联合社,明年由联合社牵头,把在外打工不种的地、年纪大了种不了的地流转过来,按一亩地600元—800元的价格流转回来,进行集约化经营,提高机械化程度。我们初步算了一下,现在全村能流转的耕地有1000亩左右,现在群众自己流转是300元一亩,如果合作社承包的话,仅流转费一项一年就可以给群众增加50万元的收入。”

耕地流转回来后,合作社进行统一管理,而且全村的粮食作物收回来后,也由合作社集中销售。“合作社直接与大客商对接,省掉了中间商环节,中间的利润就直接归农户,这又可以增加群众收入。”卫岳兵说。

新项目还包括粮食精加工和发展养殖业。农作物收回来后,合作社还会进行精细加工,提高商品品质,增加群众收入。

新项目实施后,村民可以通过参加劳动挣工资,在家门口务工。他们的目标是全村1000多口人,人人参与,人人分红。大家可以通过管理合作社挣钱,也可以通过务工挣钱,还有集体分红。

“要实现共同富裕,最终还是要走合作化之路。”卫岳兵肯定地说,村“两委”要以集体为引领,带领村民共同致富。今年村集体经济收入是41万元,明年新项目建成后,村集体经济收入能上百万元。

此外,对于村里大棚的发展,村“两委”也有更进一步的打算。

现在大棚只是简易棚,他们会对大棚进行提档升级,打好特色优势牌。“以后要把大棚建成采摘园、亲子园、观光地。现在很多学生没见过蔬菜是怎么生长的,我们会和学校联系,把蔬菜产业示范园发展成校外培训基地,让学生从小就热爱‘三农’、了解‘三农’。”卫岳兵说,还要做好蔬菜的配送,和县城各小区蔬菜点联系好,把包装好的蔬菜送过去,提高蔬菜效益。

发展人人参与,成果人人共享。卫岳兵憧憬地说:“现在村集体经济收入还比较少,村民享受的福利还比较有限。等村集体经济壮大了,要让村民真正享受乡村振兴带来的福利。”

目前,柏底村3个合作社共有170多户村民入社。根据村“两委”的打算,下一步要争取户户、人人入社,达到全覆盖。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