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运城概况>

河东党史

来源:发布者:时间:2019-07-13


民主革命时期河东党史简介

运城,古称河东,党组织始建于大革命后期,是山西省中共组织创建较早的地区之一。建党之初,中共运城地方党组织便领导了工农学生运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阎子祥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组织与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各界抗日救亡运动;以嘉康杰为代表的河东共产党人,以中条山为依托,组织河东农民武装斗争。抗日战争时期,河东党组织以稷王山、中条山为依托,创建抗日根据地,坚持抗日游击战争,不断发展壮大党的力量,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取得抗战的胜利。解放战争时期,运城党政军民团结一致,在自卫战争中,取得闻夏战役、晋南反攻、运城攻坚战的重大胜利,为策应陕北部队,保卫延安、挺进中原、支援全国解放作出了重大贡献。

(一)大革命时期

运城籍在外学生王鸿钧、邓国栋、杨振铎、王占京和李子和等是山西早期的共产党人,运城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和党团组织的创始人。1924年夏他们先后加入共青团,1925年秋加入党的组织,王鸿钧、邓国栋担任太原地委领导。1925年冬,他们被党组织派遣到运城建党,在河津、闻喜、万荣、芮城等县活动。王鸿钧(临猗县楚侯村人)在山西省立第二中学(以下简称省立二中)发展了祁金兰、王月春、冯彦俊、乔宴会(又名乔子甲)4人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春,在省立二中建立了运城第一个支部——中共运城支部,支部书记祁金兰。1926年4月,在闻喜建立了共青团闻喜特支,书记栗云章。1926年7月,崔锄人和王鸿钧又主持建立了中共河东支部干事会,协调和领导中共运城支部以及运城山西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支部、中共盐池支部工作,共有党员23人。

运城党组织建立以后,积极组织、领导工人和学生运动,开展了盐池工人集会游行,扩大了党组织在运城的影响。随后,在夏县、闻喜、安邑、猗氏、万泉、河津、新绛等县建立了支部。1927年7月,运城地区第一个县委——中共安邑县委在安邑县城内成立,书记李尔明。至此,全区共建立了13个中共党支部,1个中共县委,党员发展到92人。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各县的党组织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转为秘密活动。

(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大革命失败后,在白色恐怖下,运城党组织由城市转入农村,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领导和开展了一系列革命斗争。

1927年,省委特派员郭巨才、运城党组织负责人冯彦俊等人先后组织了安邑万余名农民开展了驱逐贪官县长郑裕孚的斗争,猗氏万余名学生和农民声讨劣绅的“八一农暴”,夏县、闻喜等县党组织也领导农民开展了一系列反贪斗争,将运城的革命斗争推向了高潮。

1928年6月,在夏县堆云洞成立了中共河东特委(运城市委的前身),成为第一个全区性的党组织。后因中共山西临时省委遭到破坏,省委派到河东的特派员郭巨才、共青团山西省委书记周玉麟先后被捕,运城党组织陷入了极端困难的局面。到1929年初运城地区有组织关系的党员有20余人,但仍继续活动。

这个时期,中共山西省委多次遭到破坏,全省党的活动南移,运城一度成为全省革命中心,省委先后在运城召开了四次有影响的重要会议。一是在1927年秋,中共山西临时省委负责人王鸿钧、邓国栋在夏县下留村召开会议,传达贯彻了党的“八七”会议精神,会后成立了芮城、夏县、垣曲县委。二是在1928年6月,中共山西省委王鸿钧、汪铭在夏县堆云洞召开会议,成立中共运城特委。三是在1929年6月,中共顺直省委特派员汪铭在夏县堆云洞召开了传达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周恩来《给顺直省委并汪铭同志的指示信》精神的会议,中共河东特委改为中共河东特支。四是在1930年6月,中共太原临时市委书记冯彦俊主持召开夏县裴介会议,安排布置太原和河东暴动。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运城地区党的组织与上级多次失掉联系,但河东地区基层党组织仍在嘉康杰、金长庚等人的领导下,继续坚持活动。1934年5月,绛县党组织在中条山上的华山庙建立了河东地区第一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革命武装——绛县红军游击队。1936年春,红军东征到侯马,嘉康杰在夏县发动了中条山武装暴动,成立了红军晋南游击队,游击队袭击了二区、五区区公所,开展了“分粮食、烧契约”斗争,处决了几个恶霸地主。后虽在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下失败,但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从1929年冬到1937年9月,河东党组织不断遭到破坏,多次与上级失去联系,运城党组织先后经历了中共河东中心县委、中共河东特别支部、中共河东特委、中共河东中心县委等几个阶段,在嘉康杰领导下,克服困难和挫折,河东共产党人始终不忘初心,矢志不移,从未停止过前行的脚步。

(三)抗日战争时期

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8月底到10月初,八路军总部及三大主力师由陕西韩城芝川渡口分批东渡黄河,在我市万荣(原荣河县)庙前村渡口上岸后,途经万荣、河津、稷山、新绛北上,开赴抗日前线。八路军途经运城虽然只有短短一个多月时间,但有效的发动和组织了群众,同时运城地方党组织积极组织群众慰问部队,鼓励群众参军参战。

1937年9月,中共山西工委派阎子祥到运城地区组建中共运城工委,同时在各县恢复党组织,先后恢复和建立了1个总支、1个特支、2个县以及1个市委和11个中共县委。同时,建立了民先运城地方队部、运城学生救国联合会、河东妇女农民、青年、工人救国会等群众性的抗日救亡团体。各级党组织以牺盟会为平台,广泛进行抗日救亡宣传,组织抗日武装,开展抗日斗争。各县先后组建抗日游击队,1938年4月,整编为山西政卫一、二、三支队。1939年7月改编为山西新军212旅、213旅。

1938年以后,运城辖区没有统一的中共地级组织,各县分为两个战略区党组织领导。以同蒲铁路为界,以南以东地区,属中共晋豫特委和中共晋豫(太南)区党委领导的中条地委,1941年中条地委后划分为条东地委和条西地委,1943年3月,条西地委改为太岳五地委;以西以北地区,属中共乡吉特委(地委)领导,党组织主要有中共猗氏中心县委(后改称中共汾南中心县委),1944年后划归中共太岳五地委。

1939年12月晋西事变(又称“十二月事变”)后,晋南党的干部大部分转移到太岳根据地,留下来的同志以各种社会职业为掩护,继续坚持斗争。1941年5月,中条山战役后,中条山区散兵游勇遍地、司令多如牛毛,中共晋豫区党委决定开辟中条,建立中条山抗日根据地。中共条西地委成立后抓住有利时机,建立抗日武装和地方政权,先后组建了康俊仁游击支队、抗日游击第九支队、十支队、中条山抗日挺进纵队第四支队等2000多人的抗日武装,建立了新绛、闻喜、夏县、平陆和安邑5个县级抗日政权。太岳第五军分区和太岳第五专署也分别于1943年冬和1944年8月成立。1945年8月,经过8年浴血奋战,终于把日本侵略者赶出运城。

(四)解放战争时期

抗战胜利后的中共太岳五地委,下辖中共闻喜、夏县等14个县委和中共汾南工委。为了适应解放战争形势的发展,1945年12月,中共太岳五地委改为中共太岳三地委。

1946年,陈赓指挥的晋冀鲁豫军区野战军第4纵队、王新亭指挥的太岳军区第24旅等部队于7月13日—24日发动了闻夏战役,全歼胡宗南的31军。

1947年,为配合陕北我军作战,晋冀鲁豫野战军和太岳军区部队先后发动了晋南战役,解放了除运城、夏县、安邑以外的晋南各县。1947年历经三打三停,12月28日运城全境解放。1948年1月初,国民党再度占领运城,于2月初撤离。从此,运城获得彻底解放。

解放战争初期的运城,各县分属太岳五地委、三地委、晋绥十地委管辖。1948年7月,太岳三地委划归晋绥分局吕梁区委领导,改称中共晋绥十一地委,与晋绥十地委同属中共晋绥分局临汾工委(1948年11月改为晋南工委)领导,1949年2月中共晋绥十一地委改为中共运城地委,中共晋绥十地委改为中共新绛地委。1949年6月,中共晋南工委撤销,成立中共晋南中心地委,上属中共晋绥分局领导,下辖中共运城、永济、新绛、稷山、隰县五个中心县委和中共临汾、襄陵、曲沃、赵城五个直属县委。1949年10月,晋绥分局撤销,中共晋南中心地委归中共西北局领导。1950年,晋南中心地委撤销,成立中共运城地委和中共临汾地委,现运城行政区划正式形成。

运城解放后,地委领导运城人民积极开展支援全国解放的运动,组织大批干部和民工“西进南下”,为全国解放作出重大贡献。1950年1月,中共运城地委正式建立。从此,运城地区党组织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开始进入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