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情感讲述>

悠长岁月,淬炼钻石之爱

来源:黄河晨报发布者:时间:2018-03-02

讲述者:淮振武,男,85岁;王香爱,女,83岁


眼前这张特殊的婚纱照,属于今天的钻石婚主人公淮振武和王香爱夫妇。
“这么多年,家里大事小事都是她顶着,所以想借此机会,郑重表示感谢。”淮振武告诉记者,他一直没有机会感谢自己的老伴,她为这个家付出了很多。
淮振武很顽皮地说,他老伴已经有83岁高龄了,所以他也是83岁,实际年龄大两岁,具体生日记不清了。但他却很清楚地记得他们结婚的日子,和那时的情景,骄傲地说他们属于钻石婚,比金婚还厉害。

“分文不要,就嫁给了我”

据淮振武老人回忆,他们是1954年农历六月廿一结婚的。
那时他还在太谷农学院上学,和老伴的亲事说了三次,最后一次才成功见面。第一次听说有这个人,是在一年的寒假回家。他还特意溜进学校找以前的老师打听,听了老师的描述特别满意,但很可惜没有见成。老师口中的王香爱,漂亮、善良、好学,这些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一次放假回家,又有人介绍王香爱,他就很积极地去女方家里考察去了,但还是没有见到真人。第三年,终于在女方的姑姑家见到了王香爱本人,人长得好,家条件好,还读过书,更加心动了。双方相谈不错,对彼此都很满意。在亲戚的热心撺掇下,两家开始谈及婚嫁。
结婚那天,淮振武对王香爱当天的“红皮鞋、红袜子很是喜庆和喜人”这个细节一直念念不忘。淮振武说自己全身上下只有一条蓝裤子是新的,但脚上蹬着一双新皮鞋,这是王香爱给买的。他描述老伴的嫁妆,说那是全村独一份。大到桌椅板凳,小到锅碗瓢盆,之前空空的房子一下子就像家了。
对于王香爱娘家来说,家里只有两个孩子,还算富裕。王香爱有一个大她十二岁的哥哥,对她比较娇惯。受家庭的影响,她一直想找一个像哥哥一样的读书人、文化人。
因为家里穷,所以淮振武选择农学院公费上学,学校每个月会给他补助9块钱生活费和3块钱零用钱,而且还可以分配。1955年毕业,他被分配到长治武乡的农业技术推广站工作。
结婚不到七天两人就分开了,走之前,王香爱拜托娘家哥哥用108元给淮振武买了块法国表。这是他心仪已久的装备,无奈一直没钱买。这一举动,让他又心疼又感动。妻子是个不爱说话的人,但是特别心细。
淮振武这一去就是三年。到了1958年后半年,眼看又要过年了,王香爱随着公公去长治看望丈夫,一路车马劳顿,终于到了武乡县。但工作站离县城还有80里地,两人只好徒步前往。王香爱说其实当时自己傻兮兮的也不知道去干吗,公公把她放在路旁就去找人了。两人再次见面,都不敢相认。虽然外貌发生了变化,变得不再熟悉,但心里知道那就是自己的另一半,又心酸又甜蜜。
这段日子是王香爱最幸福的时刻。丈夫知道自己喜欢吃牛肉,每次打球路过,都会花两毛钱买二两牛肉,自己却很少舍得吃。王香爱说:“那个时候,人们思想都比较保守,不敢表达爱情。”虽然没有很多时间在一起,仅有的两次出远门旅游,也是丈夫工作之余顺便带她看看景,但两人彼此明白自己的责任,勤奋工作、认真生活,这就够了。

18年两地相守,各为家奋斗着

1959年农历五月初三,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出生了。王香爱平日里除了教书,还得兼顾田里的活。随着孩子一个个降临,她的负担越来越重。上面祖母年迈,公婆身体不好,下面几个小孩嗷嗷待哺,家里老老少少的起居都由她一人照顾。家里十几亩地,没有青壮年,就她一个劳力,农活样样都得干,除草、耕地、拉犁、浇地、栽种……什么事都得她一个人撑着。
1967年,王香爱生下了一对龙凤胎,孩子半个月大才写信告诉丈夫,等他回来,龙凤胎已经六个月了。两地分隔的日子很难,孩子们都长大了,丈夫却没怎么见过。很多时候,淮振武因工作不能回家过年,王香爱就趁着冬天农闲的时候,一个人带着两个孩子去看爸爸。他们从运城坐上火车到太谷站下车,又转汽车到武乡,再步行到工作站。这一路辗转,之后的很多年都在上演。
一个女人常年带着一大家子,白天忙碌一天,抽空就给公婆做衣裳,晚上夜灯下给孩子缝衣物。“虽然家里就我一个,得照顾老人,孩子也多,但我的小孩什么时候出去都是干干净净、整整齐齐的。老人也是衣被暖和,房子整洁。”
那时浇水常常要排队,一家一家来,很多时候都是大半夜,作为一个女人,王香爱又累又害怕。最初的几次,都是找到邻居家的大爷陪着她,让大爷躺在地头休息,她一个人来回开渠、换水,一垄地一垄地浇水,遇到漏水还得挖泥压实。
公婆疾病缠身,冬夜里发高烧,她都是连夜奔走,独自一人到十几里外的邻村找大夫。
说起这段往事,王香爱顿时眼眶含泪,痛泣不语。一个女人十几年的挫折和风浪,又岂是一言两语能诉尽,所有的艰辛都在这不言中。
直到1972年,淮振武才调回运城,这时家里最小的两个孩子五岁,其他三个也上学了。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五个孩子都吃不饱,更何况大人。一个星期七天,粮食勉勉强强只够吃五天,很多时候都得饿着。每星期全家都眼巴巴地等着一家之主那一袋高粱面。
虽然回到运城,但离家也有50里地,每个星期淮振武只能回去一次,主要是送粮。分隔多年,一家人终于生活在了一起,家里变得更加热闹了。每次回去,淮振武都积极地帮王香爱干农活,白天帮着挑水,晚上推着小平车和她一起浇地。有了淮振武的帮忙,王香爱轻松了一些。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生活越来越好。子女们都成家了,子女的子女也日渐长大成人,各自有家。

不曾说爱,却爱了一辈子

“她喜欢看报纸,因为她我也爱读报了。我每天都会背报纸上的诗词,写一张大字,再出去运动,预防老年痴呆,就怕忘了她的样子。”说着淮振武就拿出了一条胶带粘贴的纸片,大大小小,都是从报纸上剪的诗词。
淮振武说,两人现在腿脚不方便,供暖的时候住在运城,等天一暖和,就会回老家。在老家房子的大院中,他每年都种很多菜,也是锻炼两人的手脚。院里桃树、苹果树、石榴树……很多树很美丽,淮振武常常很热情地邀请人去参观。
淮振武说自己脾气有点火爆,老伴一直让着他,很多时候一句话未完就知道自己错了,过会儿就主动和老伴说话,给自己找台阶下。两人一辈子都没有真正争吵过,彼此都很尊重对方。
此次的婚纱照,他们提前是不知情的,是孙女说想拍个全家福。虽然拍照过程两人很不好意思,但其实心里很高兴,甜甜的。
淮振武说仿佛回到了年轻的时候,终于可以给老伴补一些仪式了。他告诉记者,前几年给大儿媳补戒指时,也给老伴买了个金戒指,“可惜戴戒指的时候,没有下跪,很是遗憾”。
而关于补戒指,是因为老二媳妇那时候结婚有戒指,三媳妇也有,两个老人就想着给大媳妇补一个。三个媳妇都很孝顺,对他们来说“媳妇就是女儿”,在这个家里一定要给予她们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如果家庭出现矛盾,也是先追究儿子的问题。在一个家庭里,夫妻俩一定要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体谅,才能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舒心惬意。他的孙女告诉记者,爷爷奶奶不只是这么说,这多年也一直是这么做的。
老两口现在儿孙满堂,美满和顺,都是因为家庭氛围好。受到他们的影响,小辈们在婚姻中也更懂得疼惜彼此。尽管现在年事已高,但只要孩子们有需要,他们就会去帮忙做饭照顾家。每到周末,两人都会做很多好吃的,油饼、馍馍、干干……等孩子们过来。如果来了就大包小包给他们带走,不来也不打扰他们工作。“在不影响儿女的生活上帮衬,不给家人添负担。”王香爱是这样认为的。
在这个家里,王香爱前前后后共侍奉了6辈人,不论对谁都是尽心尽力。淮振武总是教导孙女们,要像奶奶一样,要笑不露齿,要含蓄优雅。小辈们结婚的时候,他也会吩咐一番,儿孙们都要向奶奶学习,学习她的忍性、韧性、耐性和礼让。前段日子,家里最小的孙女出嫁,淮振武又把家风拉出来交待一番:“要孝敬公婆,任劳任怨,勤俭持家,妯娌和睦,兄弟间要互相尊重、互相关照。”
“如今生活比蜜甜,要啥有啥,不缺钱,不少粮,共同携手享党福,健康幸福度晚年。”淮振武这样形容现在的生活。
他们的婚姻,没有山盟海誓,没有浪漫情怀,却在悠长的岁月中相濡以沫,在平凡的岁月里淬炼出对彼此坚如钻石的爱。 (见习记者 薛丽娟)
(责任编辑:吴琪萌)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