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首页> 情感讲述>

侯小翠:为使夕阳更绚烂 奉上一份儿女情

来源:黄河晨报发布者:时间:2017-11-17

本期讲述者:侯小翠,女,47岁,阳光老年公寓院长

初见侯小翠,她穿着“A”字版米白色短旗袍,留着干练的短发,五官长得立体精致,像极了南方姑娘。她说话温柔,笑起来有隐隐的酒窝,给人亲亲的感觉。
原本打算在侯小翠的阳光老年公寓里采访,最后还是放弃了这一想法。用侯小翠的话说就是“一到老年公寓,就有处理不完的事。有找她评理的、聊天的、告状的……老人你来我往,想要安静下来聊天,还真是困难,尤其是有两位患有老年痴呆的老人,一会儿不见她就到处找”。最终,我们把采访地点约在一家咖啡厅二楼。
侯小翠自2002年开办阳光老年公寓以来,一直用实际行动实践着“要办人人都住得起的养老院”的简单梦想。她说,习惯了和那些老人在一起,他们就像自己家的长辈。在她看来,养老院的每一位老人都是一本书,身上有讲不完的故事。聊天后,我们发现侯小翠的故事也是一本书,书的主题关乎养老、梦想、成长与希望。

为了照顾得病的母亲,我萌生了办养老院的念头,想替那些工作忙的人照顾老人

我在家排行老五,上面有两个姐姐、两个哥哥,从小就被父母、哥哥姐姐宠着、爱着、关照着,是大家眼里的“小丫头”。当时不懂事,不知道上学的重要性,所以高中没毕业就停学了。但是上天还是挺眷顾我,没费什么周折,我被安排到运城电影院当起了售票员,当时有很多同学还挺羡慕我的工作。
上班、相亲、结婚、生子,我的人生一直是顺风顺水。1999年,我下岗了。正好儿子需要照顾,我就当起了家庭主妇,每天接送孩子,生活过得也特别惬意。2002年,我32岁,5月份我母亲由于糖尿病引发脑出血,被推上手术台,做了开颅手术,我的世界也从油彩画变成了水墨画。
手术后刚开始恢复阶段,母亲神志不太清楚,甚至连大小便都不知道,我们兄妹五个轮流照顾母亲。轮到我的时候,我就和老公换班伺候,由于不懂医护知识、不知道怎么做对老人身体恢复有帮助,所以明显感觉特别吃力,可以说不知道该怎么照顾。为了能照顾好母亲,我给儿子办理了周托,就那样也有些忙乱。遇到不懂的问题,在医院还能咨询护士,出院后就只能自己摸索。我当时就在想,如果有一个比较合适的地方,有专业的人来照顾母亲,对母亲的身体会不会更好点。多方打听后,我决定建立一个老年公寓,让和母亲一样的老人都能得到比较专业的护理。
老公特别不支持我开养老院,他认为我们照顾母亲都费力,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兼顾其他老人。而我又是一个性格特别固执的人,自己认定的事,别人很难让我改变主意,包括我的家人。在陪母亲做康复训练期间,我开始寻找合适的地方。经过4个多月的筹备,我的阳光老年公寓在离陶村镇东纽村不远的引黄八级站开业了。那里设施比较简陋,但环境特别好,简直就是世外桃源。当时除了母亲外,只收了几位老人,并且都是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
在养老院开始的那段时期,我一个扮演多个角色,护工、锅炉师傅、厨师、采购、司机、出纳……所有的活我都干,每天只能睡上两三个小时。从此,我的人生字典里也正式收录了“养老”这个名词:为父母,也为老年公寓的老人。

以照顾母亲的成功经验,我学会帮助公寓里的老年人,在我眼里他们就是我的亲人

在我办老年公寓期间,母亲一直跟着我住在老年公寓。脑溢血后母亲左半边身子完全不能动弹,咨询专家后,我一直坚持让母亲做康复训练,只是希望她老人家在有生之年不要躺在病床上受罪,能看一看外面的风景。
从两手从后背抱着她站立,到让她扶着东西自己站立,再到她自己可以不扶东西站立,我和母亲可谓是“斗智斗勇”。经常是哄着,有时着急也朝她喊,很庆幸,我坚持下来了。
用带子一端套成圈从母亲的左手穿过,另一端套成一个圈从她脚上穿过,母亲每走一步,胳膊就会带动脚开始走路,看见母亲走出的第一步,我激动地流下了眼泪。后来母亲恢复到一手拄着拐杖就可以自己行走,生活基本能自理的地步。因为康复及时效果明显,母亲恢复得很好,又陪伴了我们13年,直到两年前去世,让我们姊妹都很欣慰。母亲的康复过程,让我摸索出一些脑出血康复训练的经验。
2010年重阳节,我把养老院从引黄八级站搬到市区航天公园旁边。老年公寓也接收了更多的老人,如果新进公寓的老年人有和母亲类似的情况,我都会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给老人每天下“任务单”,让他们进行康复锻炼。说话不清楚的,每天的任务就是唱歌;走路不利索的,每天的任务就是在楼下锻炼;患老年痴呆症的,每天的任务就是让她给大家讲讲年轻时的故事……
一次我给一位心理有问题的老年人下的任务是“保护蛋宝宝”,其实给老人的是一个熟鸡蛋,但我骗她说是生鸡蛋,是用来孵小鸡的,要她保护好这颗蛋,并告诉她第二天我会来检查鸡蛋是否完好,老人一心想着保护鸡蛋,焦虑确实缓解很多。慢慢地,许多老人的状态比刚进老年公寓时要好许多。
在与老人的接触中,我也明白让老人活得随心、自由,才能让他们感觉舒服。百人百性,老人也一样。有的老人喜欢干净,我们就把他的房间收拾得一尘不染;有的老人喜欢稍微凌乱的感觉,我也不强迫老人一定要按“军事化”的标准收拾房间,只要老人觉得舒服,这才是老年公寓的宗旨。
有许多人问我,这么繁琐的工作,你不觉得烦吗?善待老人就是善待自己。看到身边的老人,就会想到自己的父母,甚至自己的晚年。所以,我有时候在路边碰到类似母亲的老人,都会停下来,和老人以及他们的家人一起分享康复训练的心得。
我文化程度不高,但觉得自己的工作是一种善举。这么多年来,我每次出差几乎都是从养老院出发,与那里的老人们一一道别,像女儿一样嘱咐他们在家要好好的,等着我回来。我每次出差回来,院子里的老人看到我就会大声地说:“小翠回来了!”听到这样亲切的问候,就感觉像当年我回家母亲喊我一样。在我心里他们就是我的家人,在他们心里我也是他们的女儿。他们也经常让我感到爱的温暖,比如有时候,养老院给他们发了好吃的,有的老人见我不在,会把他们认为的好吃的,像煮鸡蛋或者苹果等,私下藏起来,等我来的时候给我,而且还很神秘的样子。让我想起以前家里姊妹多,每次我过生日母亲都会煮个鸡蛋,悄悄地放到我手里。那种感觉就是久违的母爱,让我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给老人端饭、翻身、陪他们聊天,甚至帮老人抠大便,这些事情做多了也习惯了。每次老人都会面带笑容说“小翠,谢谢”,或是把我叫到旁边,从兜里拿出藏了许久舍不得吃的零食说“小翠,给你吃”。这种感觉真好,其实现在已经不是老人离不开我,而是我离不开他们了。尽管当初很迷茫,但是养老院的老人们一直在支撑我的梦想,让我找到前行的方向。
的确,为了支撑阳光老年公寓,我付出了一个女人一生中最美好的青春年华。整整15年,一路走来,我从来没有后悔过。因为老人们给我带来无限的欢乐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让我欣慰的是养老院的人数已从几人增加到90余人。

平等对待每位和我有缘分的老人,办人人都住得起的养老院是我的梦想

15年来,我办老年公寓一直坚持着“办人人都住得起的养老院”的理念,实行低价收费。在养老院里许多老人都是生活不能自理,甚至其他养老院不愿意收留的老人,我都照单全收,可因为“爱心泛滥”我也吃过不少亏。有一次,一位90多岁的老人不顾工作人员阻止,趁人不备,踩凳子挂东西不小心踩空崴了脚,家属过来说话不好听,非让我们给一个说法,还差点打官司,好在最后大家相互理解,化干戈为玉帛。
守着养老院15年,生老病死人生必经的四个阶段,我看到了四分之三,衰老、疾病和死亡,终日紧密地围绕在我的身旁,让我更加敬畏生命。
还记得第一位老人离开时的情形。当时是凌晨3点左右,打电话给家属一直联系不上,我又急又怕,浑身哆嗦。知道家属在圣恵桥附近有一个食品加工厂,我开车去找,没有找到。后来猛然想起老人家属曾送给老年公寓一箱食品,就赶紧查箱子上的电话,这才联系上家属。15年来,先后在公寓里去世的老人也有上百人,刚开始看见老人去世,心里特别害怕,现在已经能坦然面对,并能科学地对老人进行临终关怀,这也是我们工作中重要的部分。
现在许多患病的老人都是带着寿衣来的,所以我半夜最怕电话响,半夜电话一响准有意外。遇到的事情多了,我也不哆嗦了,有些老人瘫痪多年,我们和子女心里都是有准备的。老人去世后,我们会从容地给老人穿衣、理发、清洗,让老人有尊严地走完生命的最后旅程。虽然,我们一切按照程序,没有号啕大哭,但心里却像翻江倒海似的难受,毕竟朝夕相处对老人有了深厚的感情。
我很感谢和自己一起工作的员工们,他们付出的辛劳,有些即便是亲人也难以做到。比如,每隔几个小时为卧床的老人翻身、按摩。每天为老人洗脸、洗脚、擦洗身子、处理大小便……
还有许多老人思维已经不太清楚,吃喝拉撒都不能控制,需要工作人员悉心照料。这是一份琐碎的工作,需要有耐心,有责任心,很多人到敬老院参观后,都会感叹服务人员工作辛苦,老人需要社会更多关爱。
是母亲把我领上养老的路,我就一定要做好它,这是对我负责,也是对我已逝去的母亲负责。我愿用绵薄之力,为和我有缘的老人遮风挡雨,给他们一个家一样的养老院。为使夕阳更绚烂,我愿无悔付出那份儿女情。 (记者 孙云苓 陶登肖)
(责任编辑:吴琪萌)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