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首页> 情感讲述>

知道为什么出发,才能永远在路上

来源:黄河晨报发布者:时间:2017-06-23

知道为什么出发,才能永远在路上

——《嘉康杰传奇》导演许博的红色情怀

革命先烈嘉康杰的英雄事迹,在河东大地广为流传,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革命青年前赴后继奋发有为。由于种种原因,一直以来并没有一部关于他的影视作品出现,这使得于去年12月立项,根据靳石金先生同名小说改编的,由山西电影制片厂、运城市电影发行放映有限公司联合拍摄制作的红色教育公益电影《嘉康杰传奇》显得格外珍贵。它既是对革命先辈丰功伟绩的缅怀,和对革命传统的弘扬,激发广大群众爱党、爱国、爱家乡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也是对运城解放70周年的一次献礼。
连日来,该片导演、编剧许博正在运城夏县实地选景、采访、修改剧本,为9月中下旬影片正式开拍做准备。许博,我国著名编剧、导演,主要影视作品及纪录片有《非常营救》《平壤之约》《西北望》《城市候鸟》《玉树》等。那么,如今《嘉康杰传奇》的进展如何,决定拍摄这部作品的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6月20日,记者在夏县见到了他,听他讲述了自己与嘉康杰之间不解的缘分。

因深埋心底的红色情结,他欣然接受挑战

1969年出生的许博是湖北人,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曾在广告公司及报社工作过。随心随性的他,喜欢旅游,他常常会凭借一份工作得来的工资,去游历完一座城,接着再去下一站。开始他喜欢记录片,喜欢把自己发现和遇到的真实场景拍摄出来,制作成短片。许是天分使然,一次偶然,他的片子得到影视圈内专家的肯定,自此他走上了影视拍摄的道路。
去年11月,许博接到了《嘉康杰传奇》总制片人的电话。电话里,总制片希望能与他合作拍摄这部革命题材的电影。许博明白,这可是个难拍的题材,英雄人物传记,要尊重史实还得好看,讲述角度、细节的找寻、观众缘、资金来源等一系列困难可想而知,但他还是很痛快地答应了。
许博说,之所以接下此活,与他自小就深埋在心底的红色情结有关。
原来,许博的爷爷1911年出生,与嘉康杰有着相似的经历。由于家庭变故,爷爷读过两年私塾就辍学务农了。1931年,爷爷参加了贺龙元帅在鄂西北(湖北房县)的红四方面军,在一次小规模战役中,因右腿被标枪扎穿,不得不隐藏在老家养伤。贺龙率部队离开湖北根据地时,爷爷尚未痊愈,为了躲避搜捕,便跟老乡家的姑娘结婚,并一起逃往鄂西北大山躲藏起来直至新中国成立。
后来,许博的父亲被爷爷送往部队,在北京卫戍部队服役时,他谨记父亲的教诲,刻苦努力,连续三年被评为“五好战士”,并因此获得部队特殊嘉奖。许博记事后,爷爷常常讲过去的故事,告诉他怎样参加红军、怎么打仗、转战,听得他热血沸腾。1993年,许博的爷爷去世,留给了许博一把红军使用过的大刀和一顶红军帽。过去由于年纪小,条件也有限,不懂得记录,这成为许博深深的遗憾。
所以,当他得知了嘉康杰烈士的事迹后,内心一阵激动。看着嘉康杰的故事,许博总感觉他就像是爷爷。也许这是天意,三十年前未完成记录的红军故事,终于可以通过嘉康杰来讲述,也算是弥补了他内心对爷爷的亏欠,是他一个晚辈对先烈的致敬。

为完善剧本实地走访探究,他发现一个个惊喜

作为故事片,要做到以人的视角去发现历史,把历史发展的力量以人物性格和情境冲突的形式体现出来,就必须忠于历史事实。
许博准备的第一件事,就是把靳石金老人创作的同名小说《嘉康杰传奇》从头到尾一字一句地熟读一遍。为了精细剧本,掌握时代背景,他又把《毛泽东选集》1~5卷研读了四遍。为了进一步了解历史,他还翻阅了中国近代以来的部分历史资料。
为更深入地研究,许博探访了嘉康杰的家人,搜集第一手资料。6月2日,他到运城后就去见了嘉康杰大哥的孙子嘉新民。
当年,嘉康杰带着弟弟嘉红元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兄弟三人只剩下大哥在家务农,操持家务。大哥的孙子嘉新民自幼就常听父亲讲起嘉康杰的英雄事迹。
在嘉新民的家里,许博看到了非常珍贵的嘉康杰唯一的照片以及“烈士证”。他注意到,烈士证是1952年10月毛主席签发的。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签发了第一批烈士证,红军当年最多有30万人,中央按照功绩进行了排列,嘉康杰的编号为10149号,可以说极为珍贵。
在闲聊中,许博只是试探性地问了一句不知道现在他们有没有和嘉红元的后辈联系,没想到却换来嘉新民十分肯定的答案:“当然,这就给你联系他们。”
这让许博兴奋不已。他没想到还有这样的收获。在联系好后第二天,许博一行便去了嘉红元后代如今的居住地太原。
嘉红元1906年出生,自记事起便受到哥哥嘉康杰革命思想的熏陶,后在战争中更名为张永。老人于1988年病逝,他的儿子张仁人,正是许博此次要拜访的人。
在相互沟通中,张仁人夫妇被许博的真诚和专业打动,于是,他们首次把当年由父亲嘉红元口述、母亲记录的近20页的资料提供给了《嘉康杰传奇》剧组。
看着这份写于1986年已经发黄的珍贵手记,许博非常激动。在手记中,嘉红元回忆,当年嘉康杰教他唱了“反清歌”,在满清被推翻后,还把他的小发辫剪掉剃成光头。1928年,他追随哥哥参加了革命。手稿记录了嘉红元跟着哥哥嘉康杰参加革命的一些经过,并对当时一些历史事件进行了还原,这对许博来说无疑是非常难得的。
经过阅读大量史料、深度挖掘,最终,许博完成了电影剧本第一稿。但这还不行,他必须实地考察,对嘉康杰曾经战斗过的地方逐一走访。他说,进一步了解嘉康杰的革命历史,才会有新的体会,也能扩充更多细节,丰富人物形象。为此,他实地参观了河东特委革命活动遗址、堆云洞等,而一些剧本中需要的细节也渐渐清晰,使得嘉康杰的形象更加丰满,“一定要拍出一部不一样的红色革命影片。”许博诚恳地说。

挖掘老一辈革命者“为什么出发”,他感慨万千

也就是在查阅嘉康杰同志资料的过程中,有两件事让许博感到五味杂陈。
一是最初在网络搜索嘉康杰事迹时,许博注意到,在运城的一个贴吧里,竟然有人跟帖说“这个小人物有什么好记的”,甚至还有人说了一些对先烈不敬的话,这让他很震惊。
“一将功成万骨枯,中国革命历史人物大部分都是无名无姓的。嘉康杰一点都不‘小’,他就是一颗星火,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忘记先烈其实就是在忘记历史。这只能说明这些人很无知。”许博说,没有感恩之情,我们的将来又会有什么希望呢?
第二件事是,在和张仁人了解过程中,许博辗转联系到了嘉康杰的战友金长庚的儿子,但他由于患病已不能正常表达,他的爱人也因为年迈记不起多少事情了,好在是还留存了部分照片和资料。“如果我们再晚一点去,就什么也找不到了。”许博感叹道。
所以,这更坚定了许博要拍这部影片的想法。作为重大历史题材的主旋律电影,他要表现出共产党第一代革命者对中国人民解放富强道路的艰辛探索,从而让当今的中国人可以在历史经验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我们党已经走过了95年的历程,但我们要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所以,不能浮夸历史,挖掘老一辈革命者“为什么出发”,成为许博的创作重点。
现在很多人的出发点都是“为己”,而在许博眼中,嘉康杰却是一个非常纯粹、无私的共产党人,他的一切出发点都是为了他人。
嘉康杰出生于富裕家庭,却乐与穷苦人为伍。他是一个从近代中国生死存亡的过程中走出来的人,对于国家的兴衰,他有着耳濡目染的切肤之痛。他是一个有思想的革命者,在斗争中,逐渐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并进一步坚定了追随共产党的决心。为了资助革命,他从家里拿出2000块大洋;在街上看到衣衫褴褛的穷人,他就会把自己的衣服换给对方;他注重平民百姓后代的文化教育,兴办学校,并亲自任教,培养了近千名进步青年……

弘扬嘉康杰精神,他明确了拍摄理念

“山西当时特殊的历史环境,让嘉康杰的故事注定不平凡。”许博感慨地说。毛泽东主席签发的烈士证上写着:“嘉康杰同志在革命中光荣牺牲,丰功伟绩,永垂不朽!”刘少奇称他为“群众领袖”。
许博认为,也只有了解了以“嘉康杰”为代表的第一代革命者和共产党人,明白什么是嘉康杰的“群众领袖”形象,才能正确阐述95年后的今天,共产党为什么要“永远在路上”。
作为导演和编剧,许博希望把电影的最后一个场景放在康杰中学,这一有着红色基因、良好传统教育的地方,希望能唤起人们对嘉康杰当年为贫苦人民办学的朴素理想,同时也是对嘉康杰精神的一种延续和弘扬。
至今在晋南民间,仍然流传着嘉康杰许多机智、勇敢对敌斗争的传奇故事。在许博看来,这其实是老百姓对嘉康杰的一种保护和钦佩,人人都希望我们的英雄能够神通广大、无所不能。许博说,他会以一种正面写实的手法,把老百姓的这种情怀融进去。
作为红色公益教育影片,许博说,影片拍摄仍需要有着同样红色情怀的人给予支持,在取景过程中还没有找到他心目中真正能够反应那个年代的旧街小巷,但哪怕重新搭建,他也要把这份真实呈现出来。对于将来敲定的演员,他也要求脸上那份质朴和纯真不是靠化妆得来的。
正因为有了一批又一批像嘉康杰一样的先烈们,无私无畏、浴血奋战,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许博希望,将来这部影片,能够让更多人从真正意义上了解嘉康杰,了解他们这一代革命者的初心,我们才能继续向前。
(责任编辑:吴琪萌)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